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63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63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确属难能可贵,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异国情调的范畴,体现了作
者独特的艺术眼光。勒·克莱基奥曾经参与过“新小说”的实验,在运用小


说语言方面有所创新。他的句子大多显得流畅而又急促,能很快抓住读者,
似乎是一气呵成,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写下来的。他喜欢如痴如醉地、细致入
微地刻画现实、刻画外部物质世界。比如他在写沙漠人民长途跋涉的时候,
便不遗余力,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沿途景色,主人公拉拉出场时也是以大段的
海边沙丘景色描写开始的。总之,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的着重点是放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即人与沙漠,人与城市的关系,至于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
及故事的发展线索则显得淡薄,作者并不强调,只有一个很模湖的脉络,喜
欢讲故事的读者也许会觉得沉闷、繁琐,然而只要稍微耐心一点,便会发现
勒·克莱基奥的小说语言象散文诗般地美,具有永久的魅力。

(邓永忠)


娜塔丽·萨洛特童年(1984)

作家简介娜塔丽·萨洛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
她1902(1900)年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她两岁时父母
离婚,分别定居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
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她对文学表
现出强烈爱好,博览名著,特别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
的著作。1919 年在巴黎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及德国柏林攻读历史
和社会学,1922 年进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 年结婚并从事法律工作。她在
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 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向性》,这是一本与传统
小说不同的作品,在小说里已表现出了“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方法。《陌
主人肖像》(1946)是作家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无完整的故事,又无动
人的情节,只不过写叙述者自己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然而,它却得到了萨
特高度的赞扬,他在此作的序言里第一次用了新术语“反小说”。四十年代
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好几部成功的作品,如《马尔特洛》(1953),《怀疑的
时代》(1946—1956),《行星仪》(1959),《金果》(1963)等,最近
又写了《语言的应用》(1980),《童年》(1984),《天象馆》(?)等
新作。《怀疑的时代》是一部论文集,此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理
论基础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部论文著作中作家主要阐
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
张变革小说艺术外,主要着重于心理描写,在这方面有完整的一套方法,她
的小说除了《童年》外,几乎全部都是心理现代主义的作品。

内容概要大概在五六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在瑞士度假,有位年轻女
人负责照料“我”并教“我”德语。那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儿童餐厅
用餐,每顿饭“我”吃得最慢,因为“我”必须按照母亲的嘱咐把饭嚼碎成
象汤一样流质后才咽下去,这使周围的人不满也使父亲难过,可我觉得应遵
守诺言。后来回巴黎母亲身边时这些事都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无优无虑的
气氛,和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过快乐的夏天,我舅舅在卡缅涅茨——波多利
斯基市当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父亲那里,这是我出生之地,我是
两岁时离开这儿去了巴黎。我和父亲在这儿过得很愉快,父亲教我数数,我
俩还彼此间说俄语或法语来打趣。圣诞节时我们在莫斯科父亲寓所里,还有
一位年轻漂亮的主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过后我又回到母亲身边,
那时父亲每到巴黎都要领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并玩各种游戏,有时我也去旅
馆找父亲,有一次我在那儿碰见了一位年轻女人,她不是在莫斯科和我们一
起过节的那个人,而是个一头揭发女人,叫薇拉,她也和我们一起散步,游
玩还给我读安徒生的《童活》,当时我感到很“欢乐”。后来我母亲和柯利
亚(她继父)搬到彼得堡去居住,我也跟随而去,在那里有位年轻女仆照料
我,我们常一起散步逛街,到晚上父母出去后我们便和其他女仆一起玩牌,
主要玩“作家四重奏”,相互猜作家及其作品。我在那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且读了很多图书,特别喜欢看《王子和贫儿》,其中的两幅画面
——王子与贫儿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开始了写作尝试,但没
成功,妈妈请来的那位编辑先生说:“开始写小说以前,得好好学拼写法”,
我觉得这是个美妙的“童年创伤”也许是很晚才开始‘写作’的原因。到了
1909 年2 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父亲和薇拉结婚并定居在巴黎。“我”


已习惯于来来往往的生活,可感到这次的离别不同往常,“我”在一路上不
停地流泪,母亲安慰我说一过夏就去接我。母亲送我到柏林车站后有位“叔
叔”——父母好友带我去了巴黎。刚到巴黎时“我”很想念母亲每晚躺在床
上一面哭一面拿出照片吻母亲,于是就写信向她诉说了不快和思念之情,可
后来母亲写信把这些告诉了父亲,这种背叛行为对一贯尊敬和信任母亲的
“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从此我们母女之情开始淡化。不久“我”后
母薇拉生了个女孩,小名叫莉莉,后母很偏爱她,经常专为她准备一些营养
品设法补偿命运没给予女儿的一切东西,“我”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可莉莉
是个“神经质的孩子”,从不懂得母亲的爱心,常常怪声怪气的嚎叫。后来
“我”渐渐地发现后母对“我”越来越冷漠,而且还说一些“这不是你的家”
之类的话,不过她虽然对“我”怀有一种疏远的故意,但从不对“我”发脾
气,也许是伯扮演后娘这个不光彩的角色或者是由于父亲对“我”的那“遥
远的”庇护。受女主人的影响仆人们也开始对“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
的说“没娘的孩子多不幸”,还有的说“没娘的孩子没教养”等等,但这些
种种事件从没影响过我,我一贯“我行我素”的生活着。已经十月份了,可
母亲还是没有来接我,在等待期间我到附近的一所学校上学,从头学起了字
母拼写法,老师教得很耐心,我每次独自关在房里认真地描画,埋头努力学
习。我在10 岁时正式上了小学,那次平时很冷漠从不过问我教育的后母似乎
也很高兴的为我准备了上学用具。学校里的崭新生活和孩子们的笑闹声很吸
引我,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小学教育在我身上可以说很成功,我学习
很用功,每晚都找父亲辅导数学直到熟练为止,那时我背课很流利,字句清
晰,恰到好处,具有一种与他们融为一体之感。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我的
第一件伤心事》为题目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黄金主题、于是我
写出了一部以“我的小狗之死”为题材的充满孩童纯洁、天真情感的故事,
把抽象的东西描写的很活泼生动,对此作不仅我自己满意而得到了父亲的赞
赏。大概过了两年,有一天父亲告诉我母亲想要领回我的事,他还说“她真
心想接你,完全可以自己来,可她提出必须由我负责送你去,这我可办不到,
除非你要求我这样做。”这件事使我很矛盾,父亲又把决定权推给我本人,
要我自己去割断和母亲的级带是痛苦的,这纽带并不,太结实,但我有时感
到它的存在,不过父亲的语气在鼓励我下决心,我终于说出了“我愿意留在
这里”这句话。这一举动从此使我和父亲的命运深深地连在一起,直到我成
年。在小学时代对我影响根深的是薇拉的母亲和两位老师。我很爱薇拉的母
亲,对我来说,真正的外婆也比不上她,我们是那么合得来,她教我弹琴,
给我读喜剧《没病找病》或者是《钦差大臣》,我们有时笑得都在地毯上打
滚,我们还爱说德语好恢复以前所学过的德语。还有两位老师贝尔纳太太和
T 小组很关心“我”。贝尔纳太太常请“我”去和孩子们一起吃点心并给“我”
一种含蓄温柔的体贴和充满温情的注视,特别是她讲到1870 年的战争,讲巴
黎如何被围等时的表情使“我”很激动,我们合唱起了那个充满战斗热情的
《马赛曲》。和T 小组在一起时“我”这种崇拜为国捐躯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镜框间都夹起了波拿巴的画像。有一次T 小组领我们去卢森堡博物馆参观
后布置了作业:《描写你最喜次的画》,我挑选的是德塔伊的《梦》。我在
11 岁时母亲来看过“我”一次,那是1909 年二月以来的第一次会面,后来
在1914 年母亲又来过一次,但因为战争很快就回去了。这时我也该去上中学
了,终于有一天早晨后母送我到车站并拜托给了售票员,从此我开始了中学


生活。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到此结束。

作品鉴赏80 多岁的法国当代女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至
今仍挥动金笔,精神抖擞地驰骋在文坛上。诚然,“艺术家的生命力是永远
的”,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能阻止一个人肌体的衰退呢?于
是当人们祝愿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长寿时,她的思绪和情感已飘逝到遥远孩
提的梦境中。《童年》这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就此诞生了。趁这夕阳的余辉,
托起童年的浓雾,将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钩住,完完整整地掏出来,以
便抓住生命,获得力量,这就是作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
家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成长过程。她和一般儿童有相似点:单纯幼稚、
天真烂漫,善良诚实。她爱爬山、玩加肆无忌惮地从雪堆上往下滚,她无忧
无虑勇敢地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大人让她扮演一个比她年小的
孩子的声音和动作,她感到是对真正自己的屈辱和背叛。她同情老人,疼爱
爷爷、奶奶和外婆,她善欢仁慈,温和,善良的舅妈相继父。除外,她还是
个与众不同,有着异样气质的儿童,五、六岁时,当大人们告诉她:“不,
你不能这样做”时,她说:“不,我要这样做”于是她拿起剪刀扎烂了绸椅
套,她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爱做别人不做或别人禁土她做的事的孩子,她具
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很敏感容易被伤害。父母离异后,遭到旁人歧视和
自眼,她就对自己说:“我没必要变成一个可怜的畸形人,一个贱民,我有
一切都摧不毁的力量,掌握着完全彻底的独立性。”她对后母的偏心眼很气
愤,就采取她仅能采取的报复手段,她故意偷了一袋糖果,被人当场抓住,
让后母当众出丑。上学之前她写了一些文章,没有得到大作家的赏识,给她
幼小的心理留下根深的创伤,童年这个创伤使作者到了三十岁以后才开始搞
创作。但她在儿童时就具备了一个艺术家所特有的气质,她有崇高的理想和
志愿,她崇拜象伊凡诺夫先生那样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她渴望荣皆崇尚英雄
主义,她时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胖胖的,大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