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的咯咯声响,把一大杯冒着泡的自己的尿喝下去,而主人公则在德赛肚子
里,“体会着那种暖洋洋的感觉”。拉什迪总是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与虚构
的人物和事件糅合在一起,达到了“到了真时真亦假,到了假时假亦真”的
真假难辨的效果,使读者兴味无穷,不知不觉间顺着他的航道,驶进了他所
营造出来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业已消失的艺术天地之中。另外,这部作品
除了故事与哲理,还包含有印度神话、宗教、历史、风俗民情的丰富知识,
在阅读中颇能给人以享受与启发。在这部作品中,拉什迪一直保持着诙谐风
趣的笔调,夹叙夹议,妙语连珠。它是“一个可笑的却又让人笑不出来的笑
话,是一部抒胸臆吐块垒的黑色幽默作品。
(邹海。。)
法国文学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1942)
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存在主义文学流
派的创始人之一。1913 年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父亲是酒窖工人,战
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缪早年生活贫困,靠母亲帮佣度日。1931 年进阿尔
及尔大学哲学系,半工半读,1936 年毕业。加缪曾演过戏,当过导演,在左
翼报纸任过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缪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先后
编辑《法兰西晚报》、《战斗报》,1945 年任《战斗报》主编。其间与存在
主义文学旗手萨特相识,并支持他的活动。1946 年起,加缪思想右倾,发表
文章和演说反对社会主义。1947 年退出《战斗报》。195 二年发表哲学随笔
《反抗者》,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革命,表明加缪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萨特
产生分歧。萨特为此与之激烈沦战,最终两人绝交。1960 年,加缪罹难于车
涡。加缪发表的作品有小说、戏剧、散文和哲学随笔。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是成名作。长篇小说《鼠疫》(1947)是代表作。《流亡与王国》
(1957)是较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1942)反
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堕落》(1956),剧本《卡里
古拉》(1938)、《误会》(1944)、《戒严》(1948)、《正义者》(1949),
散文集《反与正》(1937)、《婚礼集》(1939)、《夏天》(1939)等。
加缪的创作表明世界和人生的荒谬性,人的责任就在于反抗这种荒谬的存
在。1957 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主人公默尔索是
一家公司的职员。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我”的住养老院的母亲死
了。“我”赶到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的养老院为她送葬。母亲的棺材搁在停
尸房里。门旁准备将棺盖打开让“我”看看母亲的遗容,“我”说不想看了。
母亲下葬后回到阿尔及尔。第二天在海滨浴场遇见曾一起工作的打字员,女
友玛丽。“我”和她一起游泳、看电影,最后到“我”的住处住了一夜。几
天后,玛丽问“我”爱不爱她,“我”回答说:“这种话毫无意义”,“我
好象不爱她”。后她又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
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我”有两个邻居。一个叫萨拉马诺。8
年来,他死了老婆后一直跟一条狗厮守在一起。另一个叫莱蒙。他供养着一
个情妇,后发觉她欺骗了他,打算惩罚她。莱蒙出了个主意,要“我”替他
写封信给那个情妇,将她引诱到莱蒙的住处。过了几天,情妇果然上门,被
莱蒙揍了一顿。一次,莱蒙约“我”和玛丽去他朋友的海滨木屋去度假。在
海滩上遇到两个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将莱蒙刺伤逃跑了。莱蒙想报复,没有
成功。他回到了木屋。“我”因怕爬台阶,怕跟两个女人说话,未进去。为
避酷热,“我”向一片阴影走去,当走近时,恰遇到了刺伤莱蒙的阿拉伯人。
“我”并不想替邻居报仇,“对我来说,那件事已经完了,我来到这儿根本
没想那件事”。可阿拉伯人却抽出刀来。“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
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此时,太阳热辣辣地晒着,“我觉得天门洞开,
向下倾泻着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我”就在这无意识
中向阿拉伯人开了枪,接着又向尸体连放四枪。“我”被捕了。先是警察局
替“我”找的律师跟“我”交谈。他问我在母亲下葬的那天是否惑到难过。
“我”说:“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是这并不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
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可爱的人死去。”律师打断了“我”,要“我”保
证不要在法庭上说这句话。“我”对他说,“我更希望妈妈不死”。他启发
着问,在母亲下葬的那天,“我”是否控制住了对她的感情?“我”回答说
不能那样说,“因为这是假话”,他很生气地走了。不久,“我,被带到预
审推事面前,他问“我”在打阿拉伯人时,为什么开了第一枪,又连续开四
枪,“我”不知如何回答。他说任何人,哪怕是罪孽深重的人,必须向上帝
海过,上帝都能饶恕。他问“‘我”是否信仰上帝,我回答说不。他听了极
为愤怒。“我”的案子开始审讯。法庭庭长让养老院的院长证明“我”在母
亲下葬那天表现过于冷静,下葬后也没有在坟前默哀。他们又让停尸房的门
房证明“我”不想看看母亲的遗体,却抽烟、睡觉、喝牛奶,在法庭上,“我”
的朋友和邻居为“我”辩护,说“我”是“男子汉”,“不说废话”,是“正
经人”、“老实人”。最后,检察宫将母亲下葬和海滩杀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而证明“我”杀人是有预谋的。“我”被判处死刑。“我”想逃避这不可
逆转的进程,考虑上诉。但“我”作了最坏的打算,上诉很可能被驳回,那
么,“我”就去死。“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事实上我不是不知道30
岁死或70 岁死关系不大”。“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20 年后也好。”
“我”放弃了上诉,“我”数次拒绝接待神甫。最后一次他进入牢房坐在我
的床上,请我坐在他旁边,我拒绝了。他安慰“我”:“上帝会帮助您的。”
但“我不愿意人家帮助我”,“我”也“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
发生兴趣,”他气得两手发抖。他缠着“我”,还要跟“我”谈上帝。他硬
要为“我”祈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象我身上有什么东西爆裂了似的,
我扯着喉咙大叫,我骂他”,“把我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
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神甫走后,“我”平静下来。在这生命将尽的
时刻,“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放开了心扉。”“我觉得我过去
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我”太孤独了。为了使“我”不
那么孤独,“我”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
之以仇恨的喊叫声。”
作品鉴赏默尔索跟常人一样,他工作、交友、游玩。可他更迥异于生
活中的人,他是那样的怪异。母子之爱,原是人世间神圣的感情,而默尔索
对母亲却极为冷漠。他连母亲的年岁都弄不清;母亲住养老院,他怕占用星
期天休息日,很少去看望。母亲死了,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可在默尔索的感情冰水中,激不起细微的涟漪。养老院要他再看看母亲的遗
体,他阻止了,说自己不想看,虽然他离开她已有一年,在送葬过程中,默
尔索除感到难以忍受的炎热之外,毫无伤痛之意。下葬的第二天,就投入跟
女友的欢爱之中。默尔索显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作家着意塑造的荒诞的“局
外人”。小说全力渲染人物对于世界、社会、人生、乃至自我的局外感。对
于母亲之死,默尔索就站在母子关系的局外,漠然置之。女友要跟他结婚,
他也超然于恋人关系的局外,无可无不可。对于他的两个邻居,说不上是同
情还是厌恶。他做汪何事情,毫无情感色彩。默尔索作为“局外人”的性格
特征,集中表现在他对死亡的态度上。死前他拒绝向神甫忏悔。对于死,他
不感到恐惧;对于生,也没有过多胞留恋。在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倒觉得自
己是“幸福”的。默尔索实在是一个超平一切的十足的“局外人”!相对现
实人物而言,“局外人”是一种荒诞的变形。加缪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
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现实存在的一切都是荒诞的《局外人》集中表现了
法津的荒谬性。默尔索在毫无杀人动机的情况下犯了罪,可是法律不是用证
据,而是以荒诞的推理给他判罪。审判官将他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跟开
枪杀人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断定默尔索杀人是有预谋的。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不让犯人声辩。“他们好象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
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
的意见。”更有甚者,检察宫还将默尔索的案子跟一宗弑父案联在一起,说:
“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
绝于人类社会。”多么可笑的逻辑,多么荒唐的法律!
默尔索就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的人”。既然人生原是一出荒诞剧,
那么,一切都不必愿望,不必执著,不必认真、不必热情,极端的冷漠才是
唯一可奉行的人生哲学。加缪极为赞赏默尔索对荒谬的认识和漠然的人生态
度。《局外人》最后一段,作家以充满哲理和诗情的语言传达了默尔索临刑
前夕的心理活动。“我好象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
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因此,“我是幸福
的”。这种“把握”,就是人物对荒谬现实的彻底洞察,就是冷漠、傲然的
人生态度以及蔑视死亡、天神的气概,无疑,默尔索的形象具有形而上学的
寓言意义。“局外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畸零人的共名,他概括了三、四十
年代的部分青年对现实的绝望心理。不言而喻,“局外人”愤世嫉俗是可取
的,悲观绝望则应扬弃。
(赵惠平)
保尔·艾吕雅自由(1942)
作者简介保尔·艾吕雅(1895—1952),法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欧仁·艾米尔·保尔·格兰代尔。他出生于巴黎北部的圣·德尼,这是一个
逐步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其父为会计师,母亲是个裁缝。父亲后来又到巴黎
经营地产生意。1912 年夏季,艾吕雅害重病,不得不中断即将结束的学业。
在达沃的疗养院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井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一次大战
中他作为护士被征召上前线。1917 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责任与焦虑》。战
后通过让·波朗的介绍,艾昌雅结识了布勒东和阿拉贡。1924 年,一场婚姻
危机使得艾吕雅独自一人远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六个月后他返回法国,
全身心投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写出一批重要作品:《痛苦之都》(1926)、
《生活的底层或人类金字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