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建文帝登极之谜-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恭闵惠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他的父亲是谁?是太子朱标,他是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上边还有个儿子叫朱雄英在六岁的时候死了,这个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既然朱元璋立了太子,为什么太子没接了班呢?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出去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北巡抚陕西,调查北方的民情,为什么去,主要是为了建都的问题。明朝的都城不是建在南京吗?实际上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这样在洪武二十四年派朱标北巡到了陕西观察山川地理、了解风土民情,回来向朱元璋报告。但是这一回来一病不起,第二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了,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老年丧子极为悲痛,怎么办?如果朱元璋在自己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做皇帝的大概不难,为什么,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能不能让他们当皇帝呢?好,如果不确定这个皇帝的候选人的话,朱标死了,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候选人天下就打乱了。历朝历代在争夺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兄弟争杀那是屡见不鲜,选谁来做接班人成了问题。
中国传统的制度,按照宗法制度说有一个叫做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在一切问题解决不了了我们用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学士刘三吾说皇上不要伤心,好太孙按照礼法他应该立!刚才我们说过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他上面还有一个朱雄英,可是雄英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死了。因为这个时候朱允炆是15岁,朱允炆已经长成人,所以尽管他是第二个孙子仍然被立为皇太孙。这样,接班人的问题就解决了。
* 接班人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小侄子当了叔叔们的皇帝,朱元璋的这二十几个儿子能服气吗?再加上还有那么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年纪轻轻的朱允炆他的日子该怎么过?他能够接好这个班吗?
建文帝个性之谜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离开人间,这时候皇太孙朱允炆21岁。按过去在帝王之家很早地接触到政治和高端的斗争,二十几岁已经成熟了,能不能够担起这样的国家重任呢?我们要看看他成长的经历。
他的父亲叫做朱标,据说这个朱标叫“仁柔孝友”,“仁”讲仁义,“柔”脾气好,“孝”孝顺父母,“友”友爱兄弟,仁柔孝友品德很好。朱元璋设立了一个大本堂作为这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儒家的礼法,所以朱标从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法的教育,传统礼法的教育。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朱元璋的一个妃子死了,朱元璋说你要给这个妃子穿孝,穿什么孝呢要穿“齐衰之孝”,就是最高等级的孝服。这个朱标不干了,他说不行,说按照礼法规定说庶人就是一般百姓都不能够为庶母穿这么重的孝,何况是天子呢?说我是天子继承人我不能够这样,这两个人争来争去就吵起来了,最后朱元璋拔起一个坐垫一下子就打到朱标身上,朱标见着就跑。这时候刘基刘伯温在旁边说,是礼法也要坚持,但是这个时候是父命你也得听,最后还是听了朱元璋的话为庶母服了齐衰之孝。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朱标这些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根深蒂固,他希望按照儒家的学说指导他们的治国。朱允炆呢?跟朱标更不一样了,朱标生在元朝末年,当时朱元璋刚刚投入到郭子兴队伍当中不久,他曾经见过元末天下大乱、见过他父亲怎么样南征北战夺取政权,但是朱允炆却生在洪武十年,这时候天下已经是朱家天下了,他完全是一个皇亲贵胄,他没有这些个经验,他比朱标更加仁柔,没有生活的磨砺。
朱允炆也是非常孝顺的,他的父亲死了,痛哭,“哀毁骨立”就很消瘦下去了,非常痛哭,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尽孝的观念。他父亲在有病的时候日夜伺候不离身边,说久病在床前无孝子,他是孝子,在床前一刻不离。作为太子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
还有一件事,朱元璋命儿孙们做对子,门前有仪仗,仪仗里有马匹,朱元璋给出一个上句让大家对吧。朱元璋上句说“风吹马尾千条线”,一看这个马尾飘来飘去,不错。怎么对啊,朱允炆也很聪明,马上对出来了很工整,怎么说,“雨打羊毛一片毡”,你看风对雨,吹对打,马尾对羊毛,多好啊。千条线,一片毡,你看,非常工整,但是,软弱无力。旁边他的叔叔,四叔朱棣在旁边脱口而出,叫“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个气魄,这个光彩,帝王气象。所以这样的叔叔和这样的太子和太孙就令朱元璋未免有点担心,立了这个太孙将来这个太孙能不能撑得住?这些叔叔们能不能服他?
还传说,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一条白龙,这两条龙斗着斗着在宫里就斗起来了,在殿里头就打起来了,最后白龙一道烟跑了。这什么事呢?这个预兆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早上朱元璋上朝一看,有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四叔,还有朱允炆,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朱元璋规定的。(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右边,(朱棣)站在他的上风上头,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因此对这个朱棣加了小心,让他搬出宫,甚至不给他供给,多亏了高皇后救了他的命,经常给他点吃的。
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也是民间的附会,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在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高皇后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尽管刚才我们说的诗、对子和这个梦都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反应出一种舆论,和他们的表现让别人得到一个认识,就是朱标、朱允炆他们的性格是柔弱的,而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政治经验。我们前面曾经讲过,朱元璋为了延长自己的江山,他把那些曾经立过大功的功臣杀戮殆尽,为什么?防备他们造反,所以朱元璋非常自豪地有一次就跟朱允炆说到这件事,他说我给你立了这么多保障,可以“令边尘不动”,说这些叔叔们一个一个能征善战,北边蒙古势力虽然经常骚扰我们没办法威胁你,是啊,这些叔叔很能干。
朱允炆他不这么想,为什么不这么想呢,这明摆着人家的优势就在压迫着他。按照宫中制定的礼仪,朱允炆在殿上、在朝中要和这些诸王见面的时候,这些王都是他的臣下应该给他行跪拜礼,可是一下了朝到了后宫朱允炆要给这些叔叔们行跪拜礼,叔叔实际上高他一头。朱允炆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诸王对他的威胁,他就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说如果边疆上有事我这些叔叔们都可以顶住,说如果这些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谁来帮我?
朱元璋一时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说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朱元璋说“无以易此矣”,说这个办法不错,这样我就比较能放心。所以这样看来朱允炆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这一天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正式走到政治的前台,他第一步就是要削藩。
* 朱元璋刚死,朱允炆怎么就敢对他的叔叔们动手了,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了。这样的局面怎么会形成?一贯强调皇帝权力集中的朱元璋怎么会没有在死之前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是他另有安排,还是相信朱允炆的力量呢?
朱元璋封王之谜
本来好端端的江山如果不分封行不行,不是没有这个大乱嘛!为什么让这些叔叔们这么强,让他们都带兵?朱元璋分封亲王的目的,让他们维护皇室的地位,让他们巩固皇室。明朝分封亲王在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点考虑,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经验,亲王有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属官,军队多少?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朱元璋给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王府护卫军听王指挥,王府以外的军队王管不了,不让他指挥王以外的军队。“不临民,不裂土”,什么叫不临民,就是不管你当地的民政,税收法律什么都不管;不裂土,说这片土地也不是你有了这个封国这个封国别人不能进来,不裂土。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始料不及的,这就是在《祖训》当中同样规定“遇有大事,诸王可以节制诸军”,平常的时候你不能够指挥护卫军以外的军队,但是如果一旦打仗谁当这个大统帅,亲王可以当。虽然其他人是公侯、将相能征善战,但是在亲王面前你是低亲王一等,亲王是代表皇帝在皇族,所以在作战的时候亲王可以指挥军队。这些亲王依仗自己是皇亲、是至亲,所以在各个封国当中是为非作歹。朱元璋为了教育这些皇子们,编了一本叫做《永鉴录》这本书,是把历朝历代这些亲王们所做的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收罗起来告诉这些亲王们,要拿它们做借鉴。尽管如此,亲王不服管教,很多的亲王叫“劣迹昭彰”。朱元璋对于这些亲王的劣迹心里非常清楚,他对亲王的管束、要求、惩罚也都很严,特别是到了晚年朱标死以后,朱允炆面临着继位,(朱元璋)临死之前他说:燕王不可不虑啊!
为什么单独提到燕王?就是因为在朱标死以后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秦王、晋王也都先后去世,这时候在二十几个儿子当中属老大就是第四子燕王朱棣,所以到临终的时候,朱元璋到临终的时候就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你要考虑这个事。
* 虽然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努力地亡羊补牢,但已经来不及了,亲王们的翅膀早就很硬了,年轻的朱允炆几乎是掉进了狼群之中,现在他已经没有后退的可能了。他会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手段吗?结果又将是怎样?
建文帝削藩之谜
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朱允炆已经在当皇上之前看到了这盘棋,看清楚了这盘棋,所以他一继位就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问题很大,大面都有力量很大啊。他们最后决定先从软的来,由易变难。先削谁呢,先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还有岷王,先把这些个王削了,为什么?这些王平常也有劣迹,经常有人告他们的状,所以有一个词就可以把他们削了,但是第一个要削的是谁,要削周王。为什么要削周王,说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他们是一个妈生的,大家记住这一条,为什么说他是同母弟,我们留在两三讲以后我们再说这个事。说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燕王最强,不能从燕王那儿下手,我们先削周王,周王跟他是一个妈生的。然后就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这时候就面临着要跟燕王摊牌。
建文元年,朱允炆当皇帝年号叫建文,建文元年燕王府有一个官员叫做倪亮,告燕王府的官员叫于亮说他们下面为非作歹,有异谋,想要谋逆。于是朝廷下诏把这些官员逮了处置,同时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司当地的军队包围燕王府。但是燕王造反是早已谋划在前,他是有准备的,朝廷和朝廷的官员认为燕王不值得对付,所以在包围燕王府的过程当中,这个统帅张昺、谢贵这两个人就被蒙入燕王府,被燕王抓来杀了。最后包围燕王府的军队一下子溃散,燕王迅速占领了北京九城——当时还没有南城墙,就是前门以南这块还没有,那是明朝嘉靖以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