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164-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南方周末 2004…12…02 15:42:30
《酸酸甜甜香港地》手稿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演唱者)
1979年,台湾校园民谣非常火,香港永恒唱片老板邓炳恒认为,在香港出版国语唱片也许是个好的选择。当时,香港已经在音乐创作上实行了版税,歌越流行,创作者拿到的版税越多,在粤语歌红遍天的形势下,几乎没人愿意写国语歌。当时凡是唱国语歌的歌手,都被称为“民族歌手”。
1980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开始会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老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开始为我策划新的专辑。邓炳恒找到了因为写粤语歌而当红的黄霑,请他写一首国语歌。
黄霑开出了和粤语歌一样的价钱,邓炳恒答应了。黄霑写出了《我的中国心》,后由王福龄作曲,公司决定以这首歌作为专辑的名称。
1982年,《我的中国心》出版,并没有像公司预想的那样走红,销量不高,社会反响也平平。香港人开始称我为“爱国歌手”。在当时的香港,这样的称呼带有讽刺的意思。1983年,中国和英国就香港问题开始正式会谈,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试探,想请香港艺人来晚会上表演。当时我的老板不同意我到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上唱歌,如果我唱歌的话就封杀我在台湾的唱片发行。
1984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了演唱《我的中国心》和《垄上行》,这一次的演出,使我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歌一下子就红了。观众写到中央电视台的信有几麻袋,我当时看着这些信,目瞪口呆,非常兴奋。然后香港的媒介因为我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开始称我为“左派歌手”。我回到香港以后,处境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大约是在1985到1986年,好像是在一个吃饭的场合,我再次见到黄霑,我告诉他《我的中国心》在内地红了,几亿中国人都会唱,我谢谢他写了这么好的一首歌。他不相信,认为我跟他开玩笑,只是说,“红了又有什么用呢?”那个时候,他经济条件不大好,而且中国也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我的中国心》在内地再红,他也收不到一分钱的版税。包括他写的《上海滩》,跟着电视剧在内地的播放,也火了,被广播、电视反复播放,登在报刊上,他也没有拿到版税。所以,当时黄霑还开玩笑说,“你帮我把那些版税收回来好了。”
虽然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是黄霑还是很高兴。因为当时内地的《参考消息》,刊登过一篇新华社记者探访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文章,说有一天下午,在中南海里,邓小平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教他们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这篇报道后来被香港的报纸转载过。
1987年,我正式进军内地市场,我的个人专辑在内地一出版就卖火了。后来,因为要出版新的专辑,我请黄霑吃饭,请他为我写歌,他也答应了,后来等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一直没有写出来。在内地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后,实行版税制度后,他也拿过《我的中国心》一些版税。
毛俊辉(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
在去年SARS过后,四五月份的时候,我想搞一个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那我就想到了顾嘉辉和黄霑这对老搭档,他们毕竟是音乐领域里最有才华的人,更加重要的是,他们有的是生活经验,对这样一个本土化的音乐剧,这非常重要。我们的经费有限,在我最担心的酬劳问题上,黄霑和顾嘉辉两位先生根本就没有在意。当时黄先生对我说,“我们就是喜欢,音乐剧是艺术嘛,我有兴趣。”
当时我的身体不好,得了胃癌,正在化疗中。关于《酸酸甜甜香港地》的创作和讨论工作,都是在我家里进行的,黄先生也每次来我家,当时看着我吃药,他还宽慰我说,不要担心,注意身体休息。整个准备工作他非常投入,每次的讨论会,他都会准时参加。当时我才得知,早在20年前,他曾经为西方音乐剧的中文版填过词,可是他不认为那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它是一部美国剧。所以,当有机会自己做一个本土原创的音乐剧时,他特别高兴。
当时顾嘉辉住在加拿大,为了搞好这个音乐剧,6个月里,顾嘉辉从加拿大飞回香港三次。他不在香港的日子里,我们3个人就在各自的家里,一起通电话,聊词和曲方面的问题。黄先生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严的人,有时候会为一句话,反反复复改上三四次。不满意的时候就撕掉,重头来过。10首歌,他写了三稿。写到激动的时候,自我感觉好的时候,不管时间多晚,也会高兴地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就那么哼上一段。后来我看他的手稿,他不喜欢用电脑,写的词谱、曲谱非常工整、漂亮,这样的传统工作方式,让熟悉电脑工作的我非常惊讶。在这个音乐剧初期排练的现场,几乎每一次我都能看到他。
《酸酸甜甜香港地》首演的时候,香港的3个艺术团体(话剧团、舞蹈团、中乐团)合作,黄先生在现场看了,很激动,很满意,但是他建议在音乐上应该加点西洋乐器,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实实在在的美国剧,应该有现代感。后来,我们又请来了一个六七人的西洋乐队。在这之后,看过演出后,他又对个别词句作了调整。而且在香港演出时的节目单,就是黄先生亲自写的字,他想以这样的方式给观众留一点纪念。
《酸酸甜甜香港地》在香港上演了20场,每场一千多观众,非常成功。黄先生很高兴,说《酸酸甜甜香港地》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黄霑作品”。因为合作愉快,黄霑还和我商量过,再合作另一部音乐剧,当时他推荐的是《方世玉》。他一直想做一个能吸引年轻人、同时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关的音乐剧,方世玉在以往电影、电视剧中表现得很多,也有过粤剧,但是在音乐剧方面还没有表现过,而这个题材刚好符合他的两个要求,所以我们当时就定下了这个内容。当时他劲头很足,还对我说一定要超过《酸酸甜甜香港地》才好。我想,现在他去了,这个梦想就成为永远的遗憾,不可能实现了。
(本报驻沪记者张英记录整理)
创建时间:2005…3…17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