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蒙巴顿 >

第39章

蒙巴顿-第39章

小说: 蒙巴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他真是头脑简单。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在没有确实得到人力物力之前我是不
会过分激动和兴奋的。”
    蒙巴顿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点儿稚嫩。由于欧洲盟军发生了阿纳姆失利和德军发
动阿登攻势这两件事,紧接着;日军在中国大陆发起打通交通线的“1号作战”频频
取得进展,使蒙巴顿不仅未得到原先允诺的部队,反而被调走了一二个师和三个美
国运输机中队。10月中旬,蒙巴顿抱着使“德拉卡拉”计划复活的一丝希望再次飞
往开罗参加几天会议。到达开罗以后,他发现丘吉尔还没有来,正逗留在莫斯科。
蒙巴顿也想去见一见斯大林,因此要求允许他立即飞往莫斯科。但是,来自莫斯科
的“特急”电报却反对他这样做,说由于苏联尚未和日本宣战,蒙巴顿的前往将会
引起许多政治反响。丘吉尔来到开罗以后,蒙巴顿的境遇仍然没有什么好转。他不
无苦涩地回忆说:“真有意思,在去年11月开会的相同地点再次会晤,用和去年相
同的话要求对我们的战场提供帮助和援助。”然而,丘吉尔告诉他,目前情况下不
要指望从其他地方调部队去参加大规模的仰光登陆计划,他应当继续从陆路向前推
进。在目前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如果他能够实施一些小型的类似的“德拉卡拉”计
划,或者从印度发动一些袭击,那当然更好了。
    自己最有兴趣的计划又一次被抛弃了,蒙巴顿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康提。但是,
他的烦恼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有人利用取消两栖作战计划这一时机提出应
削减蒙巴顿的总部人员。布鲁克对韦维尔说,迪基的那个机关“过分膨胀得令人绝
望”,还有人提出蒙巴顿应当接受陆地战略的现实,把总部迁回次大陆。同时,由
于种种原因,蒙巴顿在几个月之内和他的副司令、参谋长、副参谋长和军种司令们
统统闹翻了。
    蒙巴顿与战区副司令史迪威刚结识时,关系尚好,蒙巴顿甚至还为他在蒋介石
面前说过话,使史迪威没有被蒋介石赶走。然而,俩人友谊的时间并不长。还在19
44年1月份时,蒙巴顿为整顿地面部队;召集吉法德、斯利姆和史迪威等人在德里开
了一个会,会上,蒙巴顿彬彬有礼地对史迪威说,他决定将史迪威率领的中国在北
缅的军队,划归东南亚战区陆军部队司令吉法德上将统一指挥。
    史迪威听罢暴跳如雷,“在接下来的争论中,史迪威像摩术师一样不停地变换
着自己的身分: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要直接服从蒋委员长的指挥;作为一个
美国将军,未经马歇尔的批准,他不能接受英国人的指挥;作为蒙巴顿的战区副司
令,他是吉法德的上级,他不能听从自己下级的指挥。”蒙巴顿哑口无言,因为史
迪威言之有理。尽管事实上他作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和蒙巴顿的副手职务,都是名义
上的,但给了他这些名份,就不能不承认史迪威的说法至少在字面上是符合逻辑的。
    事情已经陷入僵局。吉法德不露声色,可是心里很恼怒;在场的其他低级军官
们见到上级的争吵,则感到非常尴尬。蒙巴顿虽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已开始
觉得自己刚上任时应帮着蒋介石把史迪威赶走。突然,像在阴霾沉闷的天空中露出
一缕阳光一样,史迪威自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不接受吉法德的指挥,但可
以接受斯利姆的命令。
    史迪威方才振振有词的逻辑,变得有些混乱了。斯利姆仅是第14集团军的军长,
本为地面部队司令官吉法德的下级。与会者不禁哑然失笑,而蒙巴顿却深深地松了
一口气,因为史迪威这样的表态,实际上还等于要受青法德的领导。斯利姆是个和
善、幽默和有自知之明的人,此后他在与史迪威的交往中,从未以上级的姿态出现,
甚至不曾下达过一次书面命令,有什么任务他总是亲自跑到史迪威的驻地,然后像
聊天似地把任务敲定。当然,就是蒙巴顿本人也未尝不是这样,他的左眼不就是在
去史迪威驻地的路上被竹枝扎伤的么?
    性格不很稳定的史迪威对别人的看法常常是很矛盾的,譬如对蒙巴顿,有时称
赞他是个“有魅力的年轻人”,有时又骂他是个“花花公子”。蒙巴顿对史迪威的
称赞和侮辱只是一笑了之。1944年10月,蒋介石再次要求解除史迪威的职务,这一
次,蒙巴顿没有再为史迪威说话。史迪威对此似乎满不在乎,实际内心对蒙巴顿强
烈不满,他认为蒙巴顿应对他所受的侮辱负责。这是不公正的。蒙巴顿对他说: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大多数英国人都认为难于与你共事,但是,在所有你我个
人之间的问题,我发现你是易于相处和乐于助人的。”蒙巴顿还曾对罗斯福这样说
过:“对于史迪威的离去,我感到很遗憾。”
    海军的萨默维尔是战区军种司令中第一个与蒙巴顿闹翻的。蒙巴顿来自海军,
而最嫉恨他迅速晋升的恰恰是海军的高级军官们。陆空军人员对别人破格提升的适
应性要大一些,比如斯利姆将军的平时军衔不过是中校,而战时军衔则是中将,统
率一个集团军,因此他们能很痛快地服从蒙巴顿的领导。海军军官对军衔顺序历来
非常讲究,憎恨一切打破规矩的人,特别是有皇室关系而可能受到了特别优待的人。
海军对哪怕是王子来舰队服役,也总是非常吝啬地授予个中尉或上尉了事,因为它
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的精英军种。萨默维尔因嫉妒而憎恨蒙巴顿,无论后者怎样想
方设法接近他,他都没有一丝一毫善意的表示。在一些小事上萨默维尔很没风度,
而在大事上,比如蒙巴顿所下命令中关于海军的部分,他从不认真地去贯彻执行。
平日心绪好时蒙巴顿隐忍不发,此时,一肚子火气的蒙巴顿借萨默维尔在一件事上
处理不当,干脆把他赶走,由布鲁斯·弗雷泽接任。
    紧接着离职的是皮尔斯。战区参谋长波纳尔最初想让肖尔托·道格拉斯接替他,
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换成了利—马洛里负责指挥战区的空军部队。
    吉法德早在英帕尔战役进行当中就被蒙巴顿解除了职务,但他一直没有离开战
区总部。这一时期,他与蒙巴顿的关系比以往要平静得多,俩人似乎谁也犯不着谁。
波纳尔在6月份时就开始寻找吉法德的接替者,他认为奥利弗·利斯将军是最理想的
候选人,但是利斯当时正在意大利战场上指挥第8集团军作战,难以脱身。蒙巴顿曾
经想过不设战区陆军司令而由他本人直接掌管地面部队,因为他许多时候实际上也
是这么干的,但伦敦方面不同意。最后,1944年11月,利斯终于从意大利调到这里,
受命担任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司令,隶属于蒙巴顿。
    最后一个离开蒙巴顿的是参谋长亨利·波纳尔。他比蒙巴顿年长许多,虽然蒙
巴顿很欣赏他的判断力、诚恳和忠实,但是波纳尔有时过于热心地扮演蒙巴顿的保
姆的角色。蒙巴顿希望自己的参谋长要年轻些,他说:“经常对比我年龄大十几岁
甚至更多的人发布命令,是一件多么大的苦事。”结果,波纳尔离开康提被调回伦
敦,给蒙巴顿派来的新参谋长叫布朗宁,蒙巴顿称:“由博伊(布朗宁)这样的年
轻人担任我的参谋长真是太重要了,因为他只比我大3岁。”
    蒙巴顿1944年10月从开罗返回时,有一段时间仍不死心地认为“德拉卡拉”计
划是可以挽救的。他曾在康提给罗斯福总统打电报说,“我正在尽一切努力积蓄足
够的力量以进行两栖作战”。罗斯福回电称:我希望你能够进行这些两栖作战,但
美国现在还帮不上你什么忙,我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把多余的登
陆艇和其他登陆器材都快拿光了。
    美国盟友的这番回答,在康提引起的只是苦笑。就在蒙巴顿苦闷的时候,夫人
埃德维娜和女儿帕特里夏来到了他身边。埃德维娜虽早就答应来跟他团聚,但圣约
翰救护队的工作使她实在脱不开身。这个救护队几个月前随盟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战役,做为这个救护队的领导者之一,埃德维娜的工作得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高
度赞扬。
    妻子和女儿的到来,给蒙巴顿带来了欢乐,使他的心情多少愉快了一些。不过,
埃德维娜是个要强的、事业型的女人,她在宁静的康提没果多长时间,便要求丈夫
允许自己去访问前线部队,蒙巴顿答应了。于是,埃德维娜首先飞抵印缅边境一带
访问了斯利姆将军的第14集团军。斯利姆回忆说:
          前线的条件还是艰苦的,当遇到那些既没有桥又没有船
      的小河时,她就跳下水游泳过去。蒙巴顿夫人是给人能留下
      深刻印象的那些女人们之一。她的头脑绝对是第一流的,她
      勇敢无畏,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所
      有这一切又因她那迷人的女性魅力而倍增。人们不可能与这
      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争吵。她真诚地与我们交谈,尽心尽力
      地为我们办事,她的风采折服了我的部队,包括我。
    如果说由于蒙巴顿坚持海上登陆的“德拉卡拉”计划,引起过斯利姆陆军部队
的不满和意见的话,那么,埃德维娜对前线地面部队的访问,则帮助丈夫融洽了与
斯利姆等陆军将领们的关系,使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看来,埃德维娜在蒙巴顿最苦
闷、最恼火的时候来到东南亚,真可谓正是时机。
    实施自己最欣赏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已毫无希望后,蒙巴顿只得又捡起“卡皮
特尔”计划。这是一个纯粹的陆上进攻计划,作战的主力将是第14集团军的8至9个
师。计划要求英印部队首先强渡亲敦江,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然后在曼德勒一塔
泽一稍埠一敏建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得手后再南下进攻仰光。显然,这不如“德
拉卡拉”计划中,要求直接对仰光发动登陆作战来得迅速,但蒙巴顿现在已经没有
选择的余地了。旱季已经来临了,这是地面部队展开行动的最好时机,不允许错过
这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伦敦方面对他迟迟不愿定下从地面发动进攻的决心,已有些
恼火,文登就曾来电暗示蒙巴顿;“我担心这种连续不断的拖延对你来说太可怕了”。
经过一番思考后,蒙巴顿终于在11月初正式决定对缅甸日军的歼灭行动将以地面作
战的形式来完成。
    后来战局的发展表明,这一决定是对的,尽管在陆地山岳丛林中作战令英军付
出了很大的代价。不过,蒙巴顿主张进行两栖登陆,吸引敌人在海岸地区决战的
“德拉卡拉”计划,由于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谁又能说它是错的呢?
    话说两边。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后,驻缅日军首脑十分清楚,英军早晚有一天
要渡过亲敦江打过来。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关岛、提尼安等战役中的失
利,此时,“缅甸的战略地位,对大本营来说,已失去了政治战略指导上的积极意
义。只不过是泰国、马来、印度支那半岛西面的防壁而已。然而,防守缅甸的价值
并未失去,因为它占有能够扼制盟军企图沿孟加拉湾向马来半岛的头部和新加坡方
向进攻的英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