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蒙巴顿 >

第33章

蒙巴顿-第33章

小说: 蒙巴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坦克首先向雅基都山口开进,企图与正在攻击山口的英军第5师取得联系,但由于
道路正被日军破坏,加上日本官兵的拼死阻击,不得不退了回来。梅塞维少将为了
加强他那里的反击力量,又从所辖第89旅掩蔽所调来一个苏格兰营。这时,他自己
的指挥所已被日军的炮火炸成一片废墟,他不停地转移着自己的指挥位置,手下的
参谋们也死伤不少。梅塞维这个非洲战场上的英雄,开始感到有些精疲力竭了。而
就在这时,他听到从北面和西面不断传来隆隆炮声,这说明第26师和第5师的增援部
队离这里越来越靠近了。2月17日,情况已相当清楚,这一阵阵从远处传来的隆隆炮
声,对日军来说乃是一种预兆不祥的信息:英军的策略是,让第7英印师作为一只铁
砧顽强固守,而让后备部队像铁锤一样把对方击碎。蒙巴顿后来宣布:“我是这种
策略的发明者,并要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日军感到自己的两个师团有遭到反包
围的危险,从17日起逐步分批撤退,虽然开始时还几乎难以觉察。
    2月24日,英军第5师终于完全占领了雅基都山口,彻底解除了日军对梅塞维部
队的包围。樱井省三中将不得不承认,这次若开战役日军失败了。日军第55师团和
第54师团经过20来天的战斗,此时已伤亡惨重,实力大大减少。由于蒙巴顿直辖的
第21、第224英国飞行团,对地面的火力攻击愈来愈猛烈,樱井省三被迫把大部队分
散成一股股小部队,试图穿过丛林逃跑。久保突击部队在撤退时,遭到冲杀出来的
第7英印师和向南进逼的英印第26师以及第36师的夹击,全部被歼。投入对梅塞维部
队主阵地进攻的7000名日军官兵,至少有5000人死在丛林里,其中有些是饿死或是
病死的。
    在争夺信兹维亚英军后勤掩蔽所的战斗中,日军先后将其第28军的两个师团投
了进去,担任主攻或增援、掩护的任务,占其发动若开战役总兵力的2/3强。因此,
这一战斗结束后,若开战役实际上也随之告终了。整个战役中,梅塞维的第7英印师
蒙受了二三千人的伤亡,但是,他们在各路援军的配合下,总共击毙了7000名日军
官兵;陆续生俘了500余名日本兵(这在缅甸战场确是闻所未闻的)。英国的、印度
的、非洲的及廓尔喀族士兵,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打败日本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表现了顽强的意志。战役结束后,蒙巴顿给妻子埃德维娜写信,告诉她胜利的消息,
他说:“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军人的高昂士气和勇敢精神。在几乎同样的情况下,他
们以前曾狼狈而逃,因此我认为东南亚盟军总部已经证明了它的存在的必要性。”
为了鼓舞士气,在作战人员中树立英雄主义的榜样,蒙巴顿还利用他与王室的特殊
关系,使国王批准了向10多位参战有功人员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一次战役中,
有这么多的人获得这一殊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任何其他战区都没有过先
例的。
    在相隔着半个地球的英国伦敦,当丘吉尔首先闻知胜利的消息后,兴奋地拟就
了一份贺电。他给蒙巴顿的电文说:“我对你和第14集团军在着开与日军进行的一
系列的作战中所取得的胜利战果,表示衷心的祝贺。在缅甸的丛林战中,日本军队
受到挑战并被击败。他们大言不惭的自吹自擂,这回可得到了有力的揭露——这对
于从事于我们共同事业的各阶层人士、各民族人民来说,都必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
事。”白厅的高级将领们也纷纷打来电报,向蒙巴顿、斯利姆和克里斯蒂森等人表
示祝贺。
    战役结束后,蒙巴顿立即召集总部的参谋们总结了作战经验。他指出:这次若
开战役和上一次韦维尔进行的那场战役相比较,关键的区别是,第二次着开战役中
己方的空中力量特别是在后期得到了很大加强,正是由于如此,才使处于敌后的部
队能够得到支持。同时,英印军队的士气经过整饬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从
日本著名战史专家桑田悦和前原透合著的《简明日本战》中,也能得到相似的结论:
“1944年2月,日军在若开方向发起了攻势,以利于英帕尔作战的实施。突击部队穿
过东部山脉,插到敌人侧后,同正面攻击的部队一起在辛遮瓦盆地包围了英印第7师
主力。眼看就要获胜,但英印部队依靠坦克的环形防御阻止进攻,并从空中得到支
援和补充给养进行抗击。轻装的日军无力攻破环形阵地,不断变更攻击部署,26日
解除包围后撤。随着盟军空中优势的扩大,不得不中止作战。”
    正当英军陶醉在着开战役的辉煌胜利之中时,蒙巴顿司令部的情报机构发现了
阿萨姆边境地区的一些不祥迹象:日军正在缅甸一侧集结重兵,发起的攻势将比若
开攻势的规模更大。虽然蒙巴顿料到日本人在那里会挑起战端,但没有想到进攻会
来得那样迅猛。若开地区的战火刚刚平息10余天,3月8日,日军第15军所属的3个师
团及配署部队的近10万法西斯官兵开始越过亲敦江攻入印度境内,揭开了英帕尔战
役的战幕。这是战争后期,英日双方在东南亚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究竟孰
胜?孰败?且看下章细说。   
  蒙巴顿        
      第十五章  激战英帕尔
          冒险武士犯印境,蒙氏布阵巧用兵;
          盟军官兵同仇忾,杀得日寇心颤惊。
    在日本大本营的作战序号中,英帕尔战役被命名为“乌”号作战。战后,日本
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称它是驻缅日军“进行的一场无谋的
作战”。
    积极主张发动这次战役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少壮派将领。
侵缅初期,此人任日第18师团师团长,后因作战有功,接替饭田祥二郎中将升任日
第15军军司令官。接任以来,他极力主张进攻英帕尔,占领东印度的阿萨姆地区,
认为用大约3个师团的兵力以及足够3个星期食用的粮食轻装奇袭,可在短期内攻占
英帕尔。日军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和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考虑
到后勤方面的问题,起初不大同意这一冒险计划,但是,他们架不住年田口及其手
下一批悍将的苦劝,答应由南方军总司令部积极向东京大本营报请批准。
    1943年底,寺内大将派其副总参谋长绫部中将赴东京,提出了驻缅日军实施英
帕尔作战的意见,请大本营作出决断。鉴于整个太平洋战局对日本愈来愈不利,大
本营就英帕尔战役感到疑虑的以下5个问题,征求了绫部的意见:
          1.必须慎重考虑防备英印军在孟加拉湾方面和缅甸南
      部沿海一带的登陆作战,如果在实施“乌”号作战当中出现
      这种情况,能否采取相应的对策?
          2.由于攻占了英帕尔平原,结果是否还需要增加兵力?
      是否会给防卫缅甸带来不利的后果?
          3.我空军兵力处于极端劣势,对完成地面作战有无
      妨碍?
          4.补给能否跟得上?
          5.第15军的作战设想是否坚实可靠?
    绫部与牟田口同属少壮派将领,俩人私交也一直不错。他这次赴东京前,专程
由南方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新加坡飞抵缅甸,牟田口在曼德勒为他饯行,拜托他一
定完成好晋京的使命。因此,对大本营的疑虑,绫部立即做出了确有把握的答复,
并声称,通过实施本战役,可以使防御战凭借英帕尔附近的有利地形,因而反倒可
以节省兵力,加强缅甸的防卫。
    1944年1月17日,绫部中将带着大本营的批准文件抵达仰光,并向缅甸方面军各
高级将领作了传达。至此,“从昭和17年(1942年)夏季以来,多次议论过的印度
进攻作战,大本营终于做出了决断”。
    在牟田口率部进行战役准备期间;2月26日,他听到了樱井省三的第28军在若开
战场上失败的消息,不过他认为,若开之战已使蒙巴顿掌握的几个师的预备队投了
进去,现在他们还陶醉在胜利的兴奋之中,来不及调到北面来,他正可以趁此机会
奔袭英帕尔。
    日军对印度的进攻为什么首先选择英帕尔呢?这是由英帕尔的战略地位决定的。
英帕尔是东印度的主要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
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被赶出缅甸
后的两年中,这里已建成一个巨大的基地。总有一天,盟军将由此基地展开反攻。
平原上,遍布着大型巴沙营房(由竹子和芦苇编成的营棚)、医院、军械仓库、弹
药库、工场以及军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种大型设施,四通八达的沥青公路从基地中间
穿过。此外,从1942年起就开始从原始丛林中辟建一条宽阔的汽车公路,把英帕尔
和转运军需物资的重要铁路终点站迪马普尔连接了起来。“在英帕尔,一切井井有
条,组织得相当完善,具有供未来反攻部队使用的基地所应具有的各种条件。”蒙
巴顿来东南亚战区上任后,曾视察过这里并得到了这样的印象。         但是,英帕尔的地形则不像那位绫部中将所声称的那样,这里决不是打一场防
御战的理想地点。因为这个平原完全处于丛林覆盖的陡峭群山的俯瞰之下,而且那
里的防御设施也不尽如意。3月5日,也就是英帕尔战役开始的前3天,集团军军长斯
利姆中将写信向蒙巴顿报告说:“我给你写信是为了更为严重的第4军的阵地问题,
我们在那里的部署不够理想……如果可能的话,我急于加强那里的阵地。”负责防
守英帕尔方面的第4军,下辖第17、第20、第23英印师,军长是斯康斯将军。此时,
他们正在英帕尔外围很远的地方驻扎,当日军进攻已明显地迫在眉睫时,才开始陆
续返回英帕尔。不过,未等他们到齐,战斗已经打响了。
    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还正在医
院住院。原来在几天以前,蒙巴顿访问史迪威的前线指挥部时自己驾驶吉普车在一
条林间小道行驶。不巧,汽车的前轮压住了一根毛竹,驶过以后,竹子反弹起来,
扎进了他的左眼。蒙巴顿事后说:“当时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球是否依然在眼眶里。
证实这一点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我发觉它仍然在那里,并为此松了一口气,但紧
接着我发现自己的左眼完全瞎了。我紧急包扎一下以后,又继续朝前开。”后来,
蒙巴顿被送往利多的陆军医院,幸亏那里有一位美国的眼科专家沙伊上校。他经过
诊断后说,蒙巴顿的左眼严重内出血,但只要不过分劳累,很快就会好的。蒙巴顿
双眼都扎上绷带休息了5天,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顾医生的
劝阻,自己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他知道这样做左眼将有失明的
危险,但是,哪怕肯定会瞎,他也要去前线部署作战。
    斯利姆中将见蒙巴顿眼缠着绷带被人牵引着走进自己的指挥部,感动得不禁紧
紧地拥抱住他,然后,立即向他汇报了当前的战事情况。蒙巴顿此时不能看也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