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顿-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克伦的费力帮助下,使飞机一只翅膀擦着地面降落了。后来,蒙巴顿亲自写信给
科克伦中校,对几乎毁掉了他的飞机表示道歉。其实,那位中校当时最担心的是总
司令的生命安全。
尽管蒙巴顿不可能与散布于印度和印缅前线和数十万官兵都见上面,他每到一
群士兵中间时,也不可能跟每位士兵都聊一聊,然而,听过他讲话、见到过他的官
兵们,会以各种渠道把蒙巴顿其人其事告诉自己的战友们,结果整个部队的官兵都
知道了他们的头儿是蒙巴顿,是有信心带领他们打胜仗的人物。
蒙巴顿知道自己很擅于鼓舞士气,并为此而自呜得意。除此之外,他也乐于把
自己和他的东南亚司令部向外界宣扬。他在请专栏作家怀尔德曼·勒欣顿帮助一位
战地记者撰写自己的个人传记时,曾经这样说:“您应当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不能宣扬个人,或者说应当尽可能地把它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
目前的形势很危急,某些崇高目的的宣传个人,也许是必要的。”因为东南亚司令
部急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而令公众觉得领导它的是一位耀眼夺目的英雄这一事实,
将会有助于此。
虽然不无理由,但爱出风头确是他的老毛病。盟军的几位战区一级的司令官中,
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是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人。前者处事谨慎,讨厌突出个人,
在负责指挥英美军队的北非作战时,艾森豪威尔对外发表的战报均以“发自阿尔及
尔的非洲最高司令部”的名义,自己从不署名;“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公报则是发
自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蒙巴顿虽声称不喜欢麦克阿瑟的这种做法,并指示过
助手们不准在新闻公报或通报中提到他个人的名字,但实际上他还是默认了下面人
的奉迎,他的司令部发表的新闻公报;通常署名是“发自海军上将蒙巴顿的司令部”。
对此,远在伦敦的一些英军老将十分不满,认为这表现出“蒙巴顿对宣扬个人的贪
欲”。安德鲁·坎宁安将军后来在一次观看英军重新占领缅甸的纪录影片——《缅
甸胜利》时,对该片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但是,看上去那个总司令官(指蒙巴
顿)和他的参谋人员以及斯利姆和他的参谋人员成了影片中的主角,这使我感到恶
心。”
总的来说,尽管某些人不喜欢蒙巴顿,或不那么欣赏他的军事作战才能,但是,
凡是与东南亚战区的老兵们接触过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蒙巴顿在接近士兵、笼络士
兵、进而激发他们的士气和战斗热情方面是成功的。
疾病,尤其是可怕的疟疾,是蒙巴顿必须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
印缅地区,凶恶的疟蚊往往不分白天黑夜地向官兵们发起进攻,把病毒和疟原
虫散播在他们的血液中。官兵们一旦染上,便被高热和高寒轮番折磨,时而如熬炎
夏,时而如坠冰窟。特别是在丛林里的部队,“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而躺倒,
加上蚂蟥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令人胆颤心凉”。
侥幸活下来者,也被消耗尽了体力,磨蚀尽了意志,而不能再去行军打仗。
在蒙巴顿抵达东南亚的时候,斯利姆中将的新编第14集团军是战区掌握的主要
陆军部队,而它的官兵们的身体状况简直糟糕透顶。蒙巴顿的陆军副官长罗纳德·
亚当在一份报告说,疟疾“在东部战区是比日本人更重大的敌人”。而实际上,亚
当的措词还远非准确,蒙巴顿经过亲自了解发现:“小小的疟虫,现在竟是我们最
主要的敌人。”因为在1943年的夏秋季节里,野战医院里病员和伤员的比例是120:
1。除了一些痢疾和其他热带疾病以外,大多数病员都是患了疟疾。
同在联合作战总部时成立专门技术机构的作法一样,蒙巴顿在战区司令部内设
立了研究和防治热带疾病的专家小组,并在经费和器材方面予以充足的保障。很快,
新的防治药品被研制出来,改进医疗制度和治理传播疟疾的蚊子等措施已经开始收
到成效,但是更紧迫的是需要上层给士兵们重新注入活力,蒙巴顿亲自担当了这项
工作。在对着开前线的第一次视察中,那里医疗所条件的简陋使他感到震惊。他随
即强烈要求印度殖民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设备。此外,他还致电伦敦要求从国内
增派医护人员,并希望白厅尽快安排运输工具把他们连同设备一起送来。他视察了
所有能够前去的战地医院,对值得赞扬的大力表彰,对懒惰和卫生恶劣的状况提出
批评。
在疟虫最猖撅的地区,蒙巴顿要求驻在那里的部队每个营都要建立一座卫生清
洁站,给官兵定期严格地搞搞卫生:洗澡、理发、清除污垢,打预防针等。肮脏的
被装堆在一起,泼上汽油烧掉。士兵过长的头发胡子一律不许保留,统统剃短以防
传播寄生虫。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仅仅数月病员和伤员的比例便下降到20:1,到
战争结束时进一步下降为6:1。整个所辖部队中的疟疾发病率在1943年时为84%,到
1945年已下降为13%。
对在军中嬉戏成性、玩忽职守的军官,他也坚决予以惩罚。有一次,一位加拿
大籍少将指挥官在前线附近和蒙巴顿相遇。当遇到一群非洲士兵时,这位少将把自
己的帽子抛上天空,然后掏出腰间的手枪对着帽子射击。非洲士兵们一阵喝采。这
位加拿大军官洋洋得意地对蒙巴顿说:“指挥士兵就应当这样,对不对?”“不对!
先生。”蒙巴顿对这种在士兵们面前全然不知自重的行为很反感,冷冷地回答。几
分钟以后,那位少将的吉普车驶到距离日军阵地的不远处,车上的人都跳下来,躲
进壕沟。蒙巴顿对他忘记自己的职责刻意显示个人冒险的举动并不欣赏,几个星期
以后,那位加拿大将军就被解除了职务。
恶劣的雨季天气,也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难题。每年从5月份开始,在印度洋
高空积聚了整个一冬的暖湿气流被强劲的西南季风搅动着,像千艘军舰组成的浩浩
荡荡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闯入南亚次大陆的万里晴空。太阳顷刻消失了,翻滚
的浓云就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低低地挤压着地面。凶猛的暴雨像呼啸的长鞭不停地
抽打大地和河流,道路被冲断,桥梁常常被卷走,低洼地变成一片汪洋。面对这样
恶劣的天气,无论是英军还是日军都认为在雨季季风时期是很难作战的。因此,这
里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除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之外,战争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但是,蒙巴顿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只要掌握足够的工程部队来开辟道路和
加固桥梁,就能够保持作战的不间断性。同时认为,恰恰是要利用敌我双方对雨季
不宜进行作战的一般估计,使进攻能够具有突然性,而这种突然性则又会弥补雨季
作战给己方造成的麻烦。早在离开伦敦之前,他已经要求专家们研制适合这种策略
需要的特别装备了。从开罗回来以后,蒙巴顿视察了斯利姆的指挥部,坦率地告诉
他们,希望他们今后无论在任何气候下都能作战。斯利姆对此感到振奋,其他军官
们则感到根本不可能。斯利姆的直接上级——地面部队总指挥官吉法德将军在听到
这些话之后认为,蒙巴顿只不过是一通吹牛而已,因为他还没有亲身体验过印缅地
区雨季的可怕。然而,蒙巴顿还是坚持让部队做好雨季作战的精神和物资上的准备。
结果,在8个月以后的1944年的雨季里,斯利姆在印度的英帕尔无情地重创了日军,
从而证明了吉法德的看法并不正确。在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中担任计划部门负责人的
布赖恩·基明斯评论道:蒙巴顿在雨季作战的决定“迄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
的,但是,尽管遇到了许多相反的意见,它却是在这一地区击败日本军队的一个主
要原因。”
缓和与印度人的紧张关系,是蒙巴顿这段时间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主要课题。
早在1921年蒙巴顿与威尔士亲王访问印度时,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迫切愿望就
给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民众群情激昂,学生纷纷造反,当地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
哨,如临大敌。战争爆发以后,印度人不管是否愿意,都卷了进来,但是又不想为
任务一方发挥作用。印度的主要政党——国大党谴责“一切帝国主义战争”,主张
印度对于“英国的战争”不予合作,并深受日本关于“驱逐白种人,亚洲是亚洲人
的亚洲”之宣传的蛊惑。1942年8月,国大党在孟买召开大会,通过“要求英国撤出
印度的决议”,全面展开了不服从运动。英国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为非法,逮
捕国大党全部领袖和积极分子4万多人,印度陷入一片混乱局面。与此同时,原国大
党中的激进分子苏布拉斯·钱德拉·鲍斯组织的印度国民军,公开与日本驻缅军合
作,共同对付英国军队。鲍斯所属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还与日本达成协议,日
方答应今后由日军攻占的印度领土,将交由他的“解放地区行政委员”来掌管。
蒙巴顿清楚,他的战区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要依赖于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他的后
方。印度,作为大英帝国国王王冠上的“珍珠”,在是否允许它独立的重大问题上,
他无权决定。再说,战争期间提出这个问题也不适宜。但是,他现时能做的是,至
少要缓和与印度人的紧张关系。在这方面他需要中国人的帮助。蒙巴顿在政治上是
精明的,他知道在安抚印度人的反英情绪时,中国人说话的地位要比英国人自己有
利的多,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境况几乎差不多。他请中国驻印机构的人员在各城市散
发宣传品,宣传品中称:“为了打倒人类公敌日本强盗,为了争取各民族共同胜利
起见,我们必须并肩作战。要对世界各民族的安危祸福,视为一体;对世界正义自
由之保障,更引为己任。现在,全世界阵线分明,一为德意日侵略集团,一为中英
美苏联和全世界各族的反侵略集团,所以这一次战争为光明与黑暗之战,自由与奴
役之战,正义与残暴之战!”并指出:“我们必须粉碎日寇一切无耻宣传,日本已
发动了这妄欲奴役人类的不义之战,却还公然欺骗我们说‘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
南进是为了驱逐白种人,解放亚洲各民族’。这是何等卑劣无耻之班语,中国人不
是亚洲人吗?他们何以要处心积虑以侵略中国?要知道,在日本的心目中,亚洲根
本不是亚洲人的亚洲,而是它所独有私占的亚洲,不仅白种人应退出,非日本的亚
洲人,都应该做它的奴隶牛马!日本为了实现它那大亚洲新秩序,竭尽方法,挑拨
离间我们各民族间的感情和意志,望欲拆散我们反侵略阵线的伟大集团,因此,在
这场战争中,我们必须彻底粉碎日本的一切无耻宣传,勿受其愚弄而为虎作怅,巩
固我们严整的抗战阵容。”
相同内容的话,由中国人说出来效果很大,印度人相信:同样遭受过西方列强
长期侵略和压迫的中国人不会欺骗他们。因而蒙巴顿多次感谢中国驻印机构的宣传
工作,并承诺在资金和物资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蒙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