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冶-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3
… Page 17…
设 y=22。5x,则上式变为
2
…y- 648y+ 517545= 0
开方,得
y= 465
所以
2
x
… Page 18…
六、“世道相违,则君子隐而不仕”
蒙古大军攻南宋四川不下,就派兵绕道先攻下云南,在云南设置了郡县。
又从云南进攻安南 (今越南),安南王陈日煚败走海上,请降。
公元1258年2月,蒙古大举侵宋。蒙哥汗自率一军入蜀,而命忽必烈攻
鄂州(今湖北武昌),兀良合台的云南之师自交广北上攻潭州(今湖南长沙),
三路并举。四川一路,南宋军望风败降,只合州守将王坚坚守不降,并杀死
了蒙哥汗派去的招降使者。同时,蒙古军还攻破了南宋的海州(今江苏连云
港市西南海州镇)、涟水。另外,蒙古旭烈兀西征,平十余国,留在了西方,
建立了伊尔汗国。
公元1259年2月,蒙古大军包围了合州。合州军民英勇抗击蒙古大军。
7月,蒙哥汗为流矢所中,死于合州城下,合州之围遂解。
8月,忽必烈督师至鄂州。
9月,忽必烈渡过长江,包围了鄂州城。另派军攻入了临江(今江西清
江县西临江镇)、瑞州 (今江西高安县)。
11月,蒙古云南军攻入宋广西,长驱至潭州。这时,宋帅贾似道奉命请
和于蒙古,请求划江为界。
忽必烈这时已经得知了蒙哥汗的死讯,急于北归争夺汗位,遂答应了贾
似道的请求。
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称大汗。
4月,蒙哥汗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和林称大汗。
7月,忽必烈讨伐阿里不哥,蒙古内战爆发。
公元1261年7月,忽必烈在开平建翰林国史院,聘请李冶担任清高而显
要的工作——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这时,忽必烈正在逐步实行经济、政治改革。
经济方面:忽必烈改变了过去把农田变作牧场和掠夺人口为驱口的作
法,转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
农田,用租佃的方式招募农民耕种;有些则退给了农民。还下令禁止掠人为
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良民,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力。他还设立
了司农司、营田司等机构,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这样,经过与汉
族地区先进农业经济的长期接触,蒙古统治者终于放弃了在汉族地区推行其
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的企图,开始大力扶持汉族地主,重视农业生产,
其自身也逐渐转化为封建大地主。
政治方面:忽必烈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蒙古
族统治者在初入中原地区时,对贵族进行了分封。这些贵族在封地内拥有对
其人民的统治权,可自置官吏,自断刑狱,自征赋税,完全是独立王国。忽
必烈逐渐改变了这种作法。他将封地改为赐田,使原来拥有封地的贵族成了
一般地主,大大削弱了其政治权势,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当初蒙古人
进到中原,当地有些豪强地主投靠了蒙古人,受到信任。这些人拥有武装,
其地位子孙世袭,也是一种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忽必烈时期,他
们的兵权被解除了。
由于忽必烈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实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李
冶本可和其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到忽必烈那里去做官,以实现自
己在政治上的抱负,然而,李冶却以老病为辞,婉言谢绝了。
… Page 19…
李冶谢绝到朝廷任职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忽必烈和其他蒙古统治者没有接受李冶“慎征伐”的政治建议,
而是大举攻宋,从而引起他的不满;
第二:蒙古爆发了内战,李冶不愿在这种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做官。正像
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世道相违,则君子隐而不仕。”
蒙古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爆发后,一开始,忽必烈的秦蜀行省军就
在甘州击败了阿里不哥军,忽必烈又自率军大破阿里不哥。
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等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也打败了其他反对他的
人。改革派战胜了守旧派,为蒙古族从奴隶制进到封建制创造了条件。
这一年,忽必烈下诏将燕京 (今北京)改名中都,府名仍为大兴。
忽必烈降服阿里不哥、平定蒙古内战后,再招李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
修国史。
公元1265年,李冶来到中都,勉强就职,参加修史工作。但他不久便感
到翰林院里思想不自由,处处都要秉承统治者的旨意而不能畅所欲言。因此,
他在这里工作一年以后便以老病为由辞职了。
李冶是个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尤其不愿在学术上唯命是从。按他自己的
话来说,就是:“翰林视草,唯天子命之;史馆秉笔,以宰相监之。特书佐
之流,有司之事,非作者自专而非非是是也。今者犹以翰林、史馆为高选,
是工谀誉而善缘饰者为高选也。吾恐识者羞之。”
李冶辞职后一直在封龙山下讲学著书。他在晚年完成的 《敬斋古今黈
(t%u)》与《泛说》是两部内容丰富的著作。
《泛说》一书今已不存,是一本随感录。
《敬斋古今黈》八卷。按经、史、集,依类分辑,各为二卷。书名取《淮
南子·主术》“黈纩塞耳”《注》义,示“不欲其妄闻”之意。是一本读书
笔记,“上下千古,博极群书,”在文史方面颇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于诸
史讹误之处,多有订正。原书也已失传,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外,
李冶作过不少诗,其中有5首保存在《元诗选癸集》中。从这些诗来看,李
冶的文学造诣相当深。
李冶还著有《文集》40卷与《壁书丛削》12卷,均已失传。
纵观李冶一生,不管是在为人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不愧为一代楷模。他
在任钧州知事期间,为官清廉、正直,亲自掌管出纳,一丝不苟。据载,钧
州城的出纳“无规撮之误”。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中,像李冶这样的清官确实
是难能可贵的。
李冶在《敬斋古今黈》中说:“好人难做须著力”,又说:“著力处政
是圣贤阶级”,这正是他为人做官的写照。他同情人民,面对蒙古军队的屠
杀和抢掠,不仅在诗文中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而且在会见忽必烈时,力劝蒙
古统治者“慎征伐”。他一生热爱科学,追求自由,决不忍辱求名。在学术
上不迷信名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虽是通儒出身,但当他认识到
数学的重要性时,便专攻数学,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因为
在儒家看来,数学“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当时的新儒学是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指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朱熹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朱熹,字元晦,号晦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130年,
… Page 20…
卒于1200年,官至秘阁修撰,政治上属于南宋政府中的抗金派。他学识渊博,
著述很多。有《四书集注》等;后人辑录的《朱子语录》也是他的重要哲学
著作。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程朱理学把研究科技看作是“玩物丧志”,把数学说成是“九九贱技”。
李冶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些错误观点,指出在朱熹的著述中“窒碍之处亦不
可以毛举也”。
… Page 21…
七、李冶之死
李冶的思想受道家影响较深。
道家崇尚自然,如庄子曾经说过:“道者,万物之所由也。……道之所
在,圣人尊之”。
庄子的这种思想无疑是有利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向自然科学的,甚至老、
庄的自然观还能成为李冶抵制唯心主义理学的思想武器,譬如他说:“由技
兼于事者言之,夷 (黄帝臣名)、虁(舜臣名)之乐,亦不免为一技;由技
进乎道者言之,石 (古工匠名)之斤,扁(古工匠名)之轮,非圣人之所与
乎?”
李冶这段话的意思是:从技艺用于实际来说,圣人所作的礼和乐也可以
看作是一种技艺;从技艺中包含有自然规律 (即“道”)来说,工匠使用的
工具也是圣人所赞赏的。从李冶的这段话再联系庄子上述的说法,他受庄子
思想的影响是一目了然的。很明显,他的真实想法是认为数学这种技艺也是
“道之所在”,也应该受到尊重。
李冶还认为,数虽然奥妙无穷,却是可以认识的,他说:
“谓数为难穷,斯可;谓数为不可穷,斯不可。何则?彼其冥冥之中,
固有昭昭者存。夫昭昭者,其自然之数也。非自然之数,其自然之理也”。
李冶的这种思想,也可以从老、庄学说找到渊源。如庄子说:“夫昭昭
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李冶正是由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才能进一步指出:“数一出于自然,
吾欲以力强穷之,使隶首复生,亦未如之何也已。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
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
李冶不仅有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而且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顽强
的科学研究。他在桐川著书时,居室十分狭小,甚至常常不得温饱,要为衣
食而奔波。他却以著书为乐,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
李冶有一个学生叫焦养直,后来做到集贤大学士,他回忆他的老师说:
“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
“手不停披,口不绝诵,如是者几五十年”。另外,他还善于去粗取精,批
判地接受前人知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
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
李冶这些优良品质,都是他在学术上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
李冶所处的封建社会中,数学不受重视,但是他却执着地追求真理,他
在《测圆海镜》序中说:“览吾之编,察吾苦心,其悯我者当百数,其笑我
者当千数。乃若吾之所得则自得焉耳,宁复为人悯笑计哉?”
李冶不仅学术精深,而且致力于传徒授业,对学生循循善诱。
公元1279年,李冶卒于河北元氏,享年88岁,谥号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