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下像是在油锅里扔了一个炸弹似的,渔妇们一拥而上,老板、老板娘和店伙计被她们推到
一边,1000多袋大米很快被一抢而空。等伙计带着警察赶到后,只看见坐在地上嚎哭的
老板夫妇。
富山县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全国。此时的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早已犹如浇满了油的干
柴。富山县的渔妇们的行动,无疑等于在上面点着了火。8月11日,大阪市民和工人暴
功,捣毁或抢光了250多家米店;次日,米商最集中的神户几万市民发生暴动,几家最大
的米店被捣毁。有个大奸商叫铃木,不但被烧掉了大米总店,连住宅也被愤怒的市民们一把
火烧掉。名古屋的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在首都东京,虽然警察当局加强了
戒备,在各米店、工厂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岗哨,仍然有几万市民进行游行示威,并试图捣毁
米店,8月中旬。“米骚动”达到高潮。随后,各大城市的暴动相继被镇压下去,但在广大
农村地区,“米骚动”继续持续着。
1918年日本这场“米骚动”波及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参加的人数在1000万
人以上。一部分海军水兵也参加了暴动。这次风潮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政府,使他们看到了人
民的力量。当时的寺内内阁在这场骚乱中倒了台,新上台的原敬内阁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降低米价,惩治奸商。人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部分胜利。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新经济政策
一个美国青年来到克里姆林宫前,路上的人们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他。很快人们就得知
他就是受列宁热情邀请而来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
当时23岁的哈默已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19
21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原本想帮助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规模的
饥荒所引起的灾难却使他大为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
运到苏俄销售。
列宁知道这件事后,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在办公室里,列宁用英语和哈默交谈着,他问
起哈默在苏俄旅行的印象。哈默告诉他说自己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呆了一个月。列宁
听到这里,脸色露出忧郁的神情,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
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很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
术。”列宁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一边说:“瞧!这是你们
人民做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代替人的双手。”他放
下杂志,“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美国可
以在这里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
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哈默谈起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认为俄国的物资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
计的要好。列宁点点头。“不错,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
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
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提供很好的机会。”
哈默怀着极大的兴趣听列宁谈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惊恐万
分,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德国,都派出军队入侵苏俄,进行
直接的武装干涉;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企图一举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这种
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带领着人民,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斗,到19
20年10月,终于打败了国内外的武装,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但是,新的政权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饥荒成为广
大农村地区的灾难,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府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靴
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而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千百个工
厂处于半毁坏状态,多数设备破旧得如同废钢烂铁;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
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报废,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期限使用;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
农村。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
暴动,时刻准备进行颠覆活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和政府必须来个重大转变。斗争的重心要逐渐转到经
济方面,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应到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
农联盟;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
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
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等。
尽管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它明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
哈默从同列宁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
赁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经销汽车和拖
拉机,于是其他一些公司也蜂拥而来。后来,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厂。虽然福特一
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但对这笔生意却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保证
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也使苏俄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2年
12月,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青年人的任务
1920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年轻的共和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苏联人
面临着许多任务:肃清弗兰克尔残余白匪,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进行文化科学
建设,等等。然而,在此时,列宁却提出,青年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列宁的这一要求是在苏联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列宁为今后的青年工作指出了方向。
代表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列宁演讲的。然而,“学习”这一字眼使他们迷惑不解:
怎么能在国内外形势这么复杂时谈论“学习”呢?
然而,他们的疑惑很快解除了。列宁以他那惯有的极富热情和鼓舞人心的语气解释道,
是的,青年们应该学习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像那些书呆子和牛皮大王所认为的那样,
从教科书和通俗小册子里就能学到。它需要的是艰苦而复杂的劳动,是要掌握人类所创造的
一切知识财富。列宁举例说,在完成了保卫共和国的任务后,现在的任务是要恢复工业和农
业。然而,只有在现代最新科学基础上才能恢复工农业,这个基础就是电力化。然而,如果
连字都不识,又怎能谈得上掌握最先进的电气化知识和技术呢?就更谈不上把它应用到工农
业各个部门中去了。因此,只有接受现代教育,青年们才能肩负起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没
有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谈到这里,列宁深深地望着聚精会神的青年们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和热情的脸,热情洋溢
地说:“你们应是千百万青年中的第一批共产主义建设者!”
青年们恍然大悟,他们以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自己领袖的崇敬之情。接
着,庄严雄壮的《国际歌》奏响了。在那悲壮的乐曲声中,每个人更加明白了“学习共产主
义”的含义,他们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列宁的期望,完成他们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一股股炊烟伴随
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们,赶紧回家吧!然而,就在此
时,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
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义务劳动,抢修两
台坏损的机车。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
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
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
前的难关。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以响
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随着汗水蒸发了出
去。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然而,眼见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
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
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出,工人们挥动着
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工人们为了支援前
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次体现。他们决定在全分局
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定无形中大大增加
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
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
意。《真理报》、《消息报》等各大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刻肯
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他号召全体青年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
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并于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
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劳动。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
的带有共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展起来
了。
…
列宁逝世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