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比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质,因而也就不存在盐被冲刷掉的危险。
李比希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一项新的成就,但是那些一直坚持反对
李比希的人并没有认输,他们仍旧认为李比希的结论是错的。于是,李比希
又不得不花费精力去说服那些怀疑他的人,向他们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八、晚年生活
随着年岁的增加,李比希的健康状况也就每况愈下。他愈来愈不怎么到
他的助手们工作的实验室里去了。这时,这位科学家最喜爱的工作场所就是
他的书房。这就是为什么他又欣然接受慕尼黑大学聘请他担任讲课教授的原
因,因为他去大学讲课的条件是:只负责讲课,而不管大学生的实验课。
当时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都城。巴伐利亚王国由一个暴君——马
… Page 17…
克西米连二世统治着。这个国王是一个对人横征暴敛而失信于民的统治者。
然而这个沽名钓誉的统治者却妄图捞取一个维护科学和艺术事业的伟大卫士
的桂冠。因此,马克西米连二世不惜钱财地普及科学,他创建了一所大学,
在这里讲课的都是各学科最著名的学者,而且大学的课堂对于一切有志于学
习的人都是开放的。马克西米连二世的这一举措,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普及和
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作用。
李比希来到慕尼黑大学后,刚上了第一次课,他就成了大学生中最受欢
迎的人了。他讲课时妙语连珠,巧妙的幽默贯穿于整堂课,他的课中不仅包
括了丰富的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介绍了与化学相关的多种学科方面的大
量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生物学、农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引起了
听众极大的兴趣。
全城的高官显贵们也都在注意着这位科学家。在各个邀请参加晚会和庆
祝会的请帖上,李比希的名字往往被列在首位。
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生活方式都对这位科学家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李比希
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他重新感到自己的精力像以前一样充沛,心情像以前
一样愉快。
李比希又开始在自己的书房里埋头于写书,编杂志和撰写稿件。主张用
无机的理论说明植物营养的论文,在他的笔下一篇接一篇地撰写了出来。李
比希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不只是钾肥,还有磷肥,都对增加土壤的肥力有着
特别重要的意义,二者同样都是不可忽视的。他还确定,骨灰是给土壤提供
磷元素的最理想的来源,因为动物骨骼中富含磷元素。他同时还指出,由于
骨骼里所含的磷元素都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而磷酸钙是不能溶于水
的,所以不能被植物吸收。为了能获得我们需要的效果,必须在将骨灰撒到
田里之前,用硫酸处理骨粉,这样才能使不溶于水的磷酸钙转变为可溶性的
酸式磷酸钙,最终使农作物吸收到磷元素。
李比希的这些文章使得科学家们和农民们对使用磷肥逐渐感到了兴趣。
于是从那时起,不仅仅从动物骨骼里,而且也从各种天然的磷酸盐里,开始
提炼、生产磷肥。由于李比希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种新兴的工业部门,不
仅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对工业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没有它,今天的农业是
不可想象的。
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形式上仅仅是近40个邦
和自由市的联合,其中包括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等。1848年初,《共
产党宣言》问世前夕,欧洲大陆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的火
花首先在意大利迸发了出来,然后蔓延到巴黎、维也纳、柏林、慕尼黑、布
达佩斯等广大地区。1848年2月22日,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市民发动了
革命。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西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地区陆续
爆发了人民革命运动。慕尼黑发生了骚乱;维也纳发生了武装起义;柏林的
示威群众同政府军队展开了搏斗。
为了镇压骚乱,马克西米连二世派军队杀害了许多参加骚乱的平民。马
克西米连二世的杀人行为和在慕尼黑的骚乱,使李比希下决心永远离开德
国。
然而,这位科学家很快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慕尼黑的人民爱戴李比
希,他讲授的课受到所有人的赞赏,人民不愿李比希离开他们。于是李比希
留在了慕尼黑,他一边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还一边教农民如何合理地
… Page 18…
使用土地。
在慕尼黑,恐怖的日子刚刚过后不几天,李比希便被授予荣誉证书,他
成为了慕尼黑的荣誉公民。
1860年,李比希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这时,由于李比希在化学
领域中的杰出贡献,他已经闻名于整个欧洲了。几乎在德国、英国、法国、
瑞典、俄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没有哪一个科学学会、科学院和大学不把这
位卓越的科学家选作他们的荣誉成员。
在慕尼黑,人们都对李比希表示出自己的盛情。其中,卡斯特纳教授的
妹妹莎罗塔·卡斯特纳女士对李比希表现的盛情使他感到由衷的愉快。她常
常在郊外的寓所里举行盛大的招待会,邀请一些最著名的学者们一起聚会。
韦勒也曾经在业余时间到她家里去度假日,因此李比希在那里常能与他的老
朋友相会。
一次,在莎罗塔女士的招待会上李比希遇到了一位50年没见面的故交—
—申拜恩。这使得李比希又想起了50年前,两个互相敌视的学生社团的成员
并肩而坐却又绝不交谈的情景。但是两个人都已经不再是年轻冲动的学生
了。这时的申拜恩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了。他在1839年发
现了臭氧,并和其他科学家合作,于1845年制得了火棉,1846年又制得了
火棉胶。
共同的爱好和所投身的事业,把两个曾经彼此将对方视作仇人的人又联
系到了一起。李比希十分珍视和敬重申拜恩在发现和探讨臭氧方面所做的研
究工作,当即向申拜恩建议:由申拜恩在李比希的课上向学生们详细地谈谈
他发现臭氧的经过及臭氧的性质。
申拜恩教授给大学生们作的讲演十分成功。从这以后,这两位科学家屏
弃前嫌,成为了好朋友。申拜恩常常从瑞士赶到慕尼黑来,以便参加李比希
和韦勒举办的历时数日的郊游活动。在游玩的过程中,这几位科学家总是在
愉快的气氛中讨论那些奠定现代化学基础的许多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这种
讨论活动,一直持续到李比希的最后岁月。
李比希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应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也应该善
于休息。清新空气——对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李比希的一生一直从事着具有伟大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到了这个时候,
李比希已经感觉很累了,到了该好好休息的时候了。
冬天,李比希有时在院子里披着暖和的毛毯,坐在皮制的安乐椅上晒太
阳,呼吸新鲜的空气,往往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可是,1873年4月的一天,李比希不小心感冒了,医生确诊他患了严重
的肺炎,这对于这位70岁的老人来说是致命的。
1873年夏天,中央教堂的风琴奏出了庄严肃穆的乐曲——世界著名的化
学家李比希与世长辞了。
李比希的一生,从一开始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毕生的精力都
贡献给伟大的化学事业。从对雷酸的研究,到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有机物;
从在实验室中得出来的分析结果,到他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应用,
无不倾注了他满腔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说李比希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不
仅仅是因为他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为人们在有机化学和农业化学领域指引了道
路,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培养出更多的化学家,并且在他的
身后不断弘扬着他的精神,将化学科学推上了一层又一层更高的台阶。
… Page 19…
就让今天的一代人,以至今后的每一代人都继续投身到尤斯图斯·李比
希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中去,用自己的成就来告慰这位先去的科学家
吧!
附:李比希生平大事记
1803年夏,诞生于塔姆斯塔德城;
1818年, 发现雷酸;
1820年, 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化学;
1822年秋,到巴黎躲避政府的搜捕;
1823年6月23日,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对雷酸的研究成果;
1824年春,成为基森大学化学教授;
1826年5月,与亨利艾塔·莫顿豪尔结婚;
1828年12月,与弗里德里希·韦勒结识;
1831年, 编辑出版《年鉴》;
1836年, 开始研究农业化学;
1840年,《年鉴》更名为《化学及药物学年鉴》;著作《有机化学在农
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出版;《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出版;发明钾肥;
1845年,被授予男爵称号;
1846年前后,于慕尼黑大学任教;发明磷肥;
1860年, 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
1873年夏,病故。
… Pag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