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

第34章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34章

小说: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是木头,柳木虽大做砧板却天天挨刀,檀木虽小做祖宗牌位,还终日供着香火。”其实,生活中有吃甲鱼的乐趣,也有吃青菜的有趣。吃满汉全席是一种福份,沽一杯浊酒也有滋味,住三室一厅固然宽松,而躲进小楼也有温馨当然这样的自慰毕竟消极了一点。但是,在欲望面前消极一点,对做人毕竟没有害处。在今天,我们更要将患得患失想得少一些,把一己私利看得淡一点,把面子底子看得破一点。 
  人生在世,贵在理智地去求得平衡,这更须有一种精神的境界。在失衡面前,尤要分清美与丑、正与邪、荣与辱、福与祸、成与败的是非界限。要多以事业为重、讲政治、比贡献,决不能以钱划线,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以致于“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里边藏”。因为我们毕竟还有崇高的追求,因为在我们工作的天地中,都有一个发光发热的岗位,我们理应去尽力而为,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去干一番事业,做出一些成绩,“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党为国多出力!因此,我们的比应是正确的比,高尚的比,净化了的比,比的是对工作的干劲,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炽挚为爱。因着这一基础上的比,1955年,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把自己与并肩作战的其他战友比较之下,向毛泽东同志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谦逊地从德、才、资、功指出自己与大将衔的不相称之处,恳切地要求改授上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吃苦在先,工作在先,他“比”的是“想一想、比一比西藏灾区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因此,他甘愿住简陋房,吃普通饭。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也讲“比”,但他是自觉地同创业时的铁人王进喜比,比的是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创业精神,因此他越比工作干劲越足,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一味在待遇、享受上攀比,才会越比心里越失衡,越比气越不顺,越比牢骚越盛。其造成的思想防线坍塌,精神状态颓废,艰苦奋斗的传统丢掉,一味为金钱、地位所烦所扰,其后果实不可小视! 
  大凡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物质的东西,但也要精神的追求。有时物质的不足,需要有精神上的补充。因此为使人们更顺心、顺气、顺劲地工作和创造,各级领导和部门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送“温暖”,进行凝聚力工程的建造,这对平衡人的心理无疑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尤其是在新时期中,如何创造性地做好这些工作,也是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的。   
  一种“叶公心态” 
  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作为历史长河和文化积淀的成语,便是人类宝库中灿烂的一章。拿“叶公好龙”来说,借一位叶公好假龙,怕真龙的事例,说出了一些人心口不一、言行二致的通病。现在想想,举凡看看,这个成语还很切中时弊,因为眼下“叶公心态”和“叶公现象”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呢! 
  不是吗?有些人刚才还在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地写文章呼唤投入到改革的攻坚战去,字里行间慷慨激昂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当改革触犯到权力利益之时,精神状态马上如“秋后霜打的茄子蔫了”。其反差之强烈,真有如“春雷滚滚,白雪飘飘”之悬殊。有的人刚才还在大谈特谈破除束缚人的旧体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当改革需要我们作出一些牺牲、忍耐一时阵痛的时候,当初一股豪情可薄云天的气概,马上跑到爪畦国去了。还有的人刚才还在为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奔走呼号,俨然“伯乐相马”。不料人才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符合“人民标准”,他又会“横挑鼻子竖挑眼” 
  指责春笋出土时沾上的泥巴,一味放大别人的缺点,成了一名该“打问号的伯乐”。还有的在台上作报告,朗朗而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但当别人真的有大胆之举,递上改革方案,他们不是推三阻四,便是一句让人“难办”的“你看着吧” 
  搪塞。还有的对于公开办事制度,口口声声说拥护,滔滔不绝讲赞成,但真的要其部门、单位“公开办事”,又怕“权力旁落,内心失落”了。所有这些,莫不是“叶公心态”在今日毕现。 
  其实,叶公的传人,从古而今,从内到外,谬种代代有传。读《水浒》,见当年宋江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上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但毕竟“是谁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等宋江真上了梁山,他却念念不忘招安。俄国诗人叶赛宁曾热情讴歌过革命。可是革命毕竟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般浪漫,结果十月革命一爆发,叶赛宁竟然弃革命而去了。今天的“叶公”们虽然没有这般冰炭之别,但心里想的和表面做的不一致,前面讲的和后面讲的就两样,这未免有自欺欺人之作,戏弄他人之虞了。 
  《叶公好龙》的作者刘向说得明白,叶公之所以爱龙又怕龙,乃是只爱假龙非真龙也!今天,我们如果对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或者一叶障目,只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看改革,那也会陷入叶公式的怪圈:“想改革,盼改革,改革来了怕改革” 
  我们这辈人,从小到大,师长前辈都要我们讲真话。而他们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生活的小环境里,讲了多少真话。在这个世上,讲真话真难。而“叶公好龙”式的做法,就是不讲真话、文过饰非,有悖于“不唯上不唯出”的求实崇实之风,与我们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求实崇实之风是格格不入的,也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背道而驰的。让我们振奋精神,彻底摒弃这种灰暗的心态,磊磊落落处世,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办事吧!说说“形象工程” 
  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身处各种领域中,我们会深深感到:如今“工程”一词日见其火,名目倍增。如果排排类型,分分档次,还真不少呢。 
  其中有热望“人人献出一点爱”捐助失学孩子的“希望工程”;有帮助城市特困生、关心贫困公民的“爱心工程”;有关爱老年人生活和娱乐的“夕阳工程”;有托起下岗职工自强自立的“再就业工程”。而这些“工程”,虽然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高楼大厦华屋般的建筑,但却把爱心、真心、善心和热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其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很不一般了。 
  而还有一些“工程”,则真正是水泥沙石的建筑。如一些地方正在紧张地进行的“民居工程”、“重点工程”。还有那些“十里长廊”、“百米亮街”、修一条“致富路”、架一座“便民桥”等等举措。这些工程举凡由市、县的主要领导来抓,因此也往往被称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 
  这些工程要不要搞?应该说,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与“人民标准”,又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是尽力而为,人民群众自是欢迎和拥护的,这对于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党的形象,其作用显然是积极的。 
  但是在有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高楼大厦渐渐升高,领导威信慢慢降低”,这种情况呢?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有的领导只看重在地平线上一眼就能看到的硬件工程,而不注重那些惠泽百姓、造福后代的软性工程。他们在造高楼、建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但对于切切实实搞好“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就显得注重不够、漫不经心了。其二是搞那些“形象工程”,完全不从实际出发。在有的地方,农民还不十分富裕,有些地方甚至连干部和教师的工资也时有拖欠,但却不自量力要造什么全城最高楼。还有的明明建几个工程已是竭其所力了,但往往还要“凑十”却不注重求实。 
  至于有的地方的领导“年初嘭嘭拍胸脯,年底拍拍掸屁股” 
  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是好大喜功,互相攀比。工程要比邻县的好,造价要比别人的高,花样要比人家的新。在这方面的你追我赶之下,因而不惜贷款借钱。招待客人,也是小地方,大作派,穷县不穷宴,穷乡无穷相。还有的则为迎接县市的一个喜庆日子,不惜“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只求速度,不讲质量,使得一些“劣质工程”应运而生。鉴于以上做法,产生的往往是“想走进这个胡同却偏偏走进另一个胡同”的效应,使得一些形象工程表面上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却成了“空壳工程”、“表面工程”,甚至成了“民怨工程”、“上访工程”。这显然就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其实搞“形象工程”也好,抓“民心工程”也罢,都有个立足点和出发点的问题,即是树个人形象还是树党的形象。如果仅仅从个人出政绩上来抓那些“形象工程”,而不从党的事业、国家的大局来考虑,势必会搞出那些文过饰非、虚假浮夸、劳民伤财、脱离实际的工程来,其“形象”和“民心”自是可想而知的了。如果从树立党的形象出发,我们只是以党的一名“士兵”、人民的一位“公仆”去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这样我们就会急人民群众之急,排人民群众之难,在搞那些“工程”中就会自觉地去认认真真运筹,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办事。何况这是一个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时代,虚伪、做作和华而不实、言行不一的市场是越来越小。只有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才会不刻意追求“形象”,但其良好形象却在人民眼里;不想去树“丰碑”,但其勤政廉洁的口碑却已在群众心中!   
  根深才能叶茂(外一篇) 
  先议两件趣事,真是发靥好笑。有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在一次作画落款后,硬生生地将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说成是白居易所作,招来了一片笑声。而另一位名声鹊起的歌星,书写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头一句便写成了“大江东去,狼逃尽”。这些虽属个别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例,但其深深的苦涩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反省一番的。 
  透过某些从艺人员“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现象来看,书画界也好,娱乐圈也罢,那种个别人“缺文化,少内涵”的状况,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了。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葛优所说“要静心读点书”、赵薇经历“千夫所指”后表示要挤时间多学习,也说明他们正视了这一点。 
  注重艺外功夫,历来是艺术家的必修课,所谓“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是也!作为一名艺术家来说,从“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的古今名著诗作中去汲取营养,在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学养的源头活水,滋养的广博深邃,生活的体味积累,是锤炼艺术的最佳材料,这也是为许许多多优秀艺术人才成名成材所证明了的,丝毫容不得怀疑。梅兰芳、程砚秋的广博好学,博采众长;齐白石、徐悲鸿的习文研画,终生不怠,无不说明了这些。 
  清代学者吴嘉纪有言:“不读诗书形体陋。”作为有志于艺术的人来说,潜心研习多读书,虚心学习效前人,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久病始知求药迟,衰年方悔读书晚。特别作为中青年从艺人员来说,或者已小有名气,或者是踌躇满志,但还应该“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