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

第119章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119章

小说: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书议事堂,宰执大臣王珪、蔡确、章惇、张璪、蒲宗孟、王安礼、孙固等人,都似乎忘记了十多天来筹备“献俘”、“大赦”礼典的疲劳。王珪、蔡确、蒲宗孟三人,已表现出神不守舍的慌乱:这场“用兵西夏”的战争,是他们唆使皇帝发起的,这“兵败永乐”的结局,势必成为章惇、王安礼、孙固和谏院、御史台弹劾的把柄,二十万兵马败亡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尚书左丞蒲宗孟惯于“贪功倭过”的秉性又显露了,在唉声叹气中放出了推卸责任的口风:“用兵永乐,原是不智之举,某曾多次谏阻,惜前方将领立功心切而无人听闻,终于导致了今日全军覆没之惨败……”此语一出,不仅引起章惇、王安礼、孙固的侧目而视,也引起了王珪、蔡确的心惊肉跳,他俩不再关心福宁殿内室床榻上的皇帝,而为自己的处境焦心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珪毕竟是老辣圆滑的,他憎恨蒲宗孟的奸狡,但很快从蒲宗孟的“奸狡”中悟出了摆脱眼前困境的途径:徐禧原是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兴狱勘案有神鬼之才,但根本不知带兵打仗,而且志大才疏,逞强显能,以这种人指挥攻取,能没有失误吗?李舜举,原是内侍押班,乃宫内供茶洒扫之辈,不知征战为何物,却制置径原兵马,能没有差错吗?况且,鹿阝延路正副经略使沈括、种谔,用兵方略相左,征战中能协同如一吗?抓住徐禧指挥的失误,抓住李舜举制边的差错,抓住沈括、种谔不和的危害,宰相纵然当国,也鞭长莫及永乐城啊!这样,一场群臣弹劾的灾难总是可以消除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确的思索更为深沉:“兵败永乐”的责任如果要受到惩罚,自己的头上还有一个王珪,不一定立即落在自己头上。做臣子的最忌在皇帝失意的时候逞能,最忌以皇帝的失误衬托自己的聪明,他决计与蒲宗孟反道行事,必要时以“臣道”自罪而为皇帝分担责任,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他此刻所担心的是这场“永乐兵败”可能毁掉皇帝的雄心,可能加剧皇帝的猜疑,可能导致司马光、苏轼返回朝廷。在一场可能出现的新的纷争中,自己该何处何从?想到后宫的主宰皇太后,想到年幼而不懂事的皇子们,想到岐王赵颢、想到嘉王赵君页……他心神惶恐地向章惇、王安礼、孙固胆怯地一瞥,章惇、王安礼、孙固人人是一副严肃的面孔。
  也许因为药汤发生了作用,昏迷焦躁的皇帝赵顼逐渐安静了。他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疲累,心底蓦然浮起一层从未有过的孤独,他的眼皮沉重得再也支撑不住,慢慢地闭合了。耳边的暮鼓声似乎在无尽无断的绵延着,他的思绪随着越去越远的鼓音飘着。
  守护在床榻前的年老御医沈安士,望着不再呓语的皇帝,急忙切脉诊断,良久,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抬手拭去额头的汗水,轻声禀报皇太后和皇后:“圣上气脉已转平和,若能睡一个好觉就无大虑了……”皇后、皇太后向御医点头致谢,她们仍一动不动地坐在床榻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心里默默地祈祷:“上苍啊,给这苦命人一个无惊无梦的好觉吧……”
  昏昏迷迷的皇帝赵顼,现时已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似幻非幻、似梦非梦,各种痛苦、悔恨、悲哀、忧郁、希望,交织成一个陆离光怪的梦境。他的灵魂似踏云御风,似腋下生翼,轻飘飘、懵懂懂地在溟迷的天宇飘浮着。烟尘弥漫,浓雾缭绕,向东?向西?向南?向北?顺其自然,身不由己。轻松而舒心的神魂飘荡,不知经过几多时辰,终于落在一座雨濯云烘的高山脚下。他在朦胧山色中眺望:其山,巍峨峻险,墨晶葱茏,三峰横空,笔立天宇,其西一峰,松林莽莽,烟霞恋峦;中间一峰,青冥浩荡,岭岩触天;其东一峰,云青欲雨,水澹生烟。在东峰山腰林木中,红墙蜿蜒,屋宇迭起,画栋点缀绿海,飞檐巧饰林泉,一幢楼阁跃出滴翠的竹林,钟灵毓秀之气漫于绿海谷壑。好一幅美妙而熟悉的图景啊,他骤然恍悟其所处所在:这不是嵩山吗?这不是少室山、极峻峰、太室山三峰并立吗?这跃出葱茏的红墙、屋宇、画栋、楼阁,不就是嵩阳书院吗?梦境是神奇的,错乱不清的,他在惊诧中想起来了,十五年前,曾随父亲英宗皇帝游访过这个书院,并在这座立于山崖的楼阁里聆听过父亲与书院圣哲们深邃难解的交谈。那时的父亲已是病魔缠身、举止不便,仍躺在肩舆之上,爬山越岭,问治乱兴衰之道于这些林泉下的哲人贤人!山林如故,人主非昔,自己今日为什么来到这里?不也是因为朝政失修、边事失利来向这些在野的贤人哲人讨教经国治世的方略吗?他脚步沉重地向山腰攀登,在险峻的山路转弯处,突然闪出一泓碧绿的湖泊,隔绝了前行的道路。湖面烟波浩淼,碧浪翻涌,白帆点点,白鹤舞空,渔歌唱和,银光闪烁。他瞠目而困惑,这里原来没有湖泊,这湖泊从何而来?十五年之间,真有如此美妙的沧桑之变吗?他放声呼唤湖面的渔舟,请其划桨摆渡,渔舟上无人理睬。他呼唤空中的白鹤,请其驭负渡湖,白鹤唳鸣而去。就在这无援无奈之际,忽见一叶扁舟从烟波深处风疾而来,舟上渔人蓑衣雨笠举桨相邀,他扶桨跃上轻舟,拱手致谢。渔人大笑而伏舟叩迎:“臣恭请圣安。”他急扶渔人细瞧,乃苏轼!他茫然若呆:
  “子瞻先生远居黄州,今何以至此?”
  苏轼捋须而笑:
  “天下万水相通,何拘泥于嵩山、黄州。梦境神游,无古无今,无远无近,心曲所至,皆可成象。臣特为圣上摆渡而来。”
  “先生知朕何往?”
  苏轼摇桨飞舟,疾若迅燕,湖波扬珠,风啸耳鸣,顷刻之间,飞越十里湖面。苏轼停舟依岸而语:
  “嵩阳书院已到,圣上可得其所求,知其所需,臣离朝廷数载,再不敢作聒耳之谏了。”说罢,拱手而别,高吟“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飞舟向烟波深处而去,眨眼之间,不见其踪影。幻觉构成的喜悲奇遇,似乎还残存着些许清醒:这是在作梦吧?梦中怎会有这样真切的情景?他抬头望着眼前高大的门楼,“嵩阳书院”四个金色大字分明镌刻在漆黑宽阔的门匾上,他又心神坦然地进入了畅怀适志的梦境。他举步踏进“嵩阳书院”的门槛,院内空旷而寂静,既无宽袍博带的学子,又无消瘦白须的圣哲,依山势而迭起的屋宇学舍,都漫于浓雾之中。他仰面眺望,曲折的回廊里,藤椅倚栏,几案横置,茶具精巧,茶香飘溢,藤椅上坐着一位黄面白须的哲人,肃穆庄严,凝神而思,他凝目而视,神迷目花,这儿原是琼林苑中的舒心楼啊,此人不就是司马光吗?司马光著书洛阳,且云重病卧床,何其也在这里?他的叹息声未了,一阵风啸云滚,司马光的身影却消失于迷雾之中。他的心茫然而论凉:君臣际遇,原是缘风云而会,何以离散无常?风有东西南北,云有飘忽游离,往事缈茫而不堪回首啊!他呼唤着司马光的名字,向山崖上云雾弥漫的楼阁奔去。这座楼阁忽儿变成了一座辉煌的殿宇,宰执大臣王珪、蔡确、章惇、张璪、蒲宗孟、王安礼、孙固跪伏在他的面前,遭贬、致仕老臣文彦博、吕公著、张方平亦居其列……
  门下侍郎章惇口角生风的弹劾,似乎一下子拂去了梦境的缥缈,一切都变得实实在在了。
  “圣上,‘永乐兵败’乃去年‘灵州丧师五路’之覆车再现,‘灵州丧师’罪在任原、熙河、兰会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永乐兵败’罪在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徐禧。而王珪以宰相当国,极力鼓吹用兵西夏,并以‘朝廷今捐钱钞、以供军食有余’之说欺君罔上,其用心,乃出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确‘逆闭苏轼、司马光返京之途’之密议,以阴谋侵扰圣谕,固位贪权,以战争制约内政,满足私欲。其罪亦不可恕……”
  梦境的虚无缥缈,演出了朝政纷争的真实,皇帝赵顼如芒在背。他暗暗用牙咬了一下自己的嘴唇,以是否疼痛的感觉判断梦境的是否存在,得到的却是尚书右丞王安礼更为慷慨激昂的陈饲:
  “禀奏圣上,臣以为‘用兵西夏’之败,乃中枢举将有失,用帅非人。李宪出身黄门,位居供奉官,职在供禁廷洒扫,干当后苑,本不知兵,却以泾原、熙河、兰会经略安抚制置使、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等显赫衔头将领诸路兵马,督军进攻西夏,以其昏昏,令其昭昭,焉能不败?制置径原军马李舜举,亦出身黄门,位居内侍押班,其人虽忠耿正直,但与征战之事相隔无涉。且有自知之明,任职离京之时,宰相王珪以‘朝廷以边事属押班及李留后(李宪),无西顾之忧’送别,李舜举曾叹息作答:‘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相国当朝,而以边事属二内臣,可乎?内臣止宜供禁廷洒扫,岂可当将帅之任’。其言至明,其言至切,而宰相王珪不以为惭,仍推不知泳者入水。鹿阝延路督军徐禧,言过其实,志大才疏,且生性狂妄,行事专横,如何将得千军万马?今日永乐兵败,非败于士卒怯于用命,而败于中枢用人之大误也……”
  梦境毕竟有梦境的妙处,真假交错,全在于人心的感受,此刻皇帝赵顼突然通悟到梦境胜于现实的幻真升华:幻出的是君臣间千古礼制的假象,幻入的是人世间是非曲直的真情。王安礼此刻弹劾的是宰相王珪,也在弹指敲打着朕的脑门啊!他面红耳赤地有些忍受不住了。致仕多年的张方平霍地站起,根本不顾皇上此刻的尴尬和难堪,延续着王安礼的慷慨激昂,训教而来:
  “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夫惟圣人之兵皆出于不得已,故其胜也,享安全之福;其不胜也,必无意外之患。后世用兵,皆得已而不已,故其胜也,则变迟而祸大,其不胜也,则变速而祸小。是以圣人不计胜负之功而深戒用兵之祸。何者?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殆于道路者七、十万家。内则府库空虚,外则百姓穷匮。饥寒逼迫,其后必有盗贼之忧;死伤愁怨,其终必致水旱之报。上则将帅拥众,有跋扈之心;下则士众久役,有溃叛之志。变故百出,皆由用兵。至于兴事首议之人,冥滴尤重。盖以平民无故缘兵而死,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是以圣人畏之重之,非不得已,不敢用也。”
  张方平尖刻的挖苦和对战争失败后可能引起的可怕后果的分析,描绘了一幅阴森森苦风凄雨的图景,使真切的梦境变得悲怨哀愁、天地暗淡。几年前那种“府库空虚”的困窘,“十月不雨”的荒灾、“流民入京”的惨状、“军心沸动”的恐惧、“死伤愁怨”的悲哀和“缘兵而死”的冤魂苦鬼,都似乎浮现在面前。他心乱了、心寒了、心怯了,吕公著力衰声弱的弹劾,文彦博咽泪悲凄的弹劾,孙固手捧辞呈的泪谏,王珪满口飞沫的辩解、蒲宗孟巧言内茬的推托、蔡确诚恐诚惶的认罪……各种声音撞击着,各种神态对峙着,殿宇一时成了战场,朝臣们振臂叫嚷乱成一团。他突然双耳失聪,双目飞花,只见其纷争之状,不闻其纷争之语,心头沸腾着焦躁、悲哀和厌恶。他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