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道也 〔2〕,是故禹以四海为壑〔3〕。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
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4〕,仁人之所恶〔5〕也。吾子过矣。”
〔1〕赵氏曰:“当时诸侯有小水。白圭为之筑堤,壅而注之他国。” 〔2〕顺水之性也。 〔3〕
壑,受水处也。 〔4〕水逆行者,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
矣。 〔5〕恶,去声。
孟子曰:“君子不亮 〔1〕,恶乎执?〔2〕”
〔1〕亮,信也。与谅同。 〔2〕恶,平声。恶平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1〕”公孙丑曰:“乐
正于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2〕”
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曰:“其为人也好〔4〕善。”
“好善足乎?〔5〕”曰:“好善优于天下〔6〕,而况鲁国乎?夫〔7〕苟好
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 〔8〕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
‘地地〔9〕,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
… 页面 209…
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10〕。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11〕,
可得乎?” 〔12〕
〔1〕喜其道之得行。〔2〕此三者,皆当世之所尚,而乐正子之所短,故丑疑而历问之。知,
去声。 〔3〕丑问也。〔4〕好。去声,下同。 〔5〕丑问也。 〔6〕优,有馀裕也。言虽治天
下,尚有馀力也。 〔7〕夫,音扶,下同。 〔8〕轻,易也。言不以千里为难也。〔9〕訑,音
移。訑訑,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10〕君子小人,迭为消长。直谅多闻之士远,则谗谄
面谀之人至,理贽然也。 〔11〕治,去声。 〔12〕此章言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
以来天下之善。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1〕。迎之致
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2〕。其
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3〕。其下,
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
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4〕”
〔1〕其目在下。 〔2〕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
矣。 〔3〕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雁,而后去之。
〔4〕所谓“公养”之仕也。君之于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
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节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 〔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
〔1〕舜耕历山,三十登庸。 〔2〕说,音悦。说筑傅巖,武丁举之。 〔3〕膠鬲遭乱,鬻贩
色盐。文王举之。 〔4〕管仲囚于士官,桓公举以相国。〔5〕孙叔敖隐处海滨,楚庄王举之为
令尹。 〔6〕百里奚事见前篇。 〔7〕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空,穷也。乏,
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
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曾,与增同。程子曰:“若要熟,也须从这裹过。”〔8〕恒,常
也,忧言大率也。衡,与徵同,不顺也。作,奋起也。徵,验也。喻,晓也。此又言中人之性,
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
兴起;不能烛于幾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
〔9〕此言国亦然也。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与弼同。拂士,辅弼之贤士也。〔10〕乐,
音洛。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鬰,
能坚人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
孟子曰:“教亦多術〔1〕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
〔1〕多術,言非一端。 〔2〕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
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 尹氏曰: ‘言或抑或扬,或与或不与,各因其材
而笃之,无非教也。”
… 页面 210…
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存其心,养
其性,所以事天也 〔2〕。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3〕,所以立命〔4〕也。”
〔5〕
〔1〕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
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
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 《大学》之序
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2〕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
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 〔3〕天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
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4〕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5〕程子曰:“心也,
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张子曰: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谓尽心
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
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天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
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
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1〕。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2〕。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3〕。桎梏死者,非正命也〔4〕。”
〔1〕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
所以顺受乎此也。 〔2〕命,谓正命巖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
〔3〕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4〕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
立巖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1〕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2〕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3〕,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4〕也。”〔5〕
〔1〕舍,上声。 〔2〕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3〕有道,言不可妄求。
有命,则不可必得。 〔4〕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5〕赵氏曰:“言为仁
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3〕。”
〔1〕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诚,实也。乐,音洛。言反诸身,无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
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上声,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
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幾心公
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刀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馀!行之以恕,则私
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页面 211…
〔1〕
〔1〕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
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
〔1〕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1〕。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不耻不
若人,何若人有 〔3〕?”
〔1〕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鲁,故所系为甚大。〔2〕
为机械变诈上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3〕
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
通。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主,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
之,不可也。”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1〕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2〕其道而
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3〕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
而臣之乎?” 〔4〕
〔1〕好,去声。 〔2〕乐,音洛。 〔3〕亟,去吏反。〔4〕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
求利,二者势着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 〔1〕曰:“子好游乎?吾语〔2〕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4〕,则
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5〕。穷不失义,故士得己〔6〕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7〕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8〕
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
〔1〕宋,姓。句,音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