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
宜致思焉。
… 页面 64…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1〕,好〔2〕古,敏〔3〕以求之者也。”〔4〕
〔1〕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2〕好,去声。 〔3〕敏,速也,
谓汉汲也。 〔4〕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
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1〕
〔1〕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
穷理之至,有来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
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1〕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
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2〕
〔1〕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 〔2〕魋欲害孔子,孔子
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1〕二三子者,是
丘也。” 〔2〕
〔1〕与,犹示也。〔2〕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
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程子曰:“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
后知其高且远也。佚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幾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犹之如此,
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吕氏曰:“圣人体道无隐,
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
〔1〕行,去声。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子曰:“圣人〔1〕,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2〕者,斯可矣。”子曰
〔3〕:“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 〔4〕,斯可矣。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5〕”
〔1〕圣人,神明不测之号,〔2〕君子,才德出众之名。〔3〕“子曰”字,疑衍文。〔4〕恒,
胡登反,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5〕亡,读
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
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
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德之门,可谓深切而著明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1〕
〔1〕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射,食亦反。宿,宿鸟。洪
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
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得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 页面 65…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1〕。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知之次也。 〔2〕”
〔1〕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
〔2〕识,音志,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
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互乡难与言 〔1〕。童子见〔2〕,门人惑〔3〕。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
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4〕
〔1〕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 〔2〕见,贤遍反。〔3〕惑者,疑夫子不当见
之也。 〔4〕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洁,修治
也。与,许也。在,前日也。言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
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
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
〔1〕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
远哉?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陈司败 〔1〕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2〕”孔子退,揖巫
马期而进之 〔3〕,曰:“吾闻君子不党〔4〕,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 〔5〕。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
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
〔1〕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2〕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
知礼。故司败以为问,而孔子答之如此。 〔3〕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败揖
而进之也。 〔4〕相助匿非曰党。〔5〕取,七住反。礼不要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
子看,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 〔6〕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
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吴氏曰,“鲁盖夫子父母之国,昭公,鲁之先君也。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
而遽以 ‘知礼’为问,其对之宜如此也。及司败以为有党,而夫子受以为过,盖夫子之盛德,
无所不可也。然其受以为过也,亦不正言其所以过,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可以为万世之法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1〕
〔1〕和,去声。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
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
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1〕
〔1〕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
谦之辞,而尺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谢氏曰:“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
故不逊,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不居。犹言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
〔1〕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
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
… 页面 66…
“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
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
‘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 〔1〕。子曰:“有诸?〔2〕”子路对曰:“有之。《诔》
〔3〕曰: ‘祷尔于上下神祗〔4〕。’”子曰:“丘之祷久矣。”〔5〕
〔1〕祷,谓祷于鬼神。 〔2〕有诸,问有此理否。〔3〕诔,力轨反。诔者,哀死而述其行
之辞也。 〔4〕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祗。 〔5〕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
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台于神明,故曰:“丘
之祷久矣。”又《土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
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3〕
〔1〕孙,去声,顺也。 〔2〕固,陋也。 〔3〕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 晁氏曰:
“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1〕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2〕程子曰:“君子
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子温而厉 〔1〕,威而不猛,恭而安。〔2〕
〔1〕厉,严肃也。〔2〕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
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
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记,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味也。
… 页面 67…
泰伯第八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2〕也已矣!三以天下让〔3〕,民无得而
称 〔4〕焉。”〔5〕
〔1〕泰伯;周大王之长子。 〔2〕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 〔3〕三让,谓固逊
也。 〔4〕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 〔5〕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大王之时,商道寝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
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
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
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
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
秋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