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7〕《孟子》作颜讎由。〔8〕有“颜渊后”及“文王既
没”之语。 〔9〕有“矢子路”及”未见好德”之语。 〔10〕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
〔11〕有“三年有成”之语。 〔12〕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蒉过门事。〔13〕据《沦语》,
则绝粮当在此时。 〔14〕《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
为主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盖《语》、《孟》所记,本皆此一时语,而所记有异同耳。〔15〕
有葉公问答,子路不对,祖、溺耦耕,荷丈人等事。《史记》云:“于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有“愠见”及告子贡“一
贯”之语。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
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 〔16〕《史记》云“书社地七百里”,恐无此理,时则有接舆之歌。
… 页面 31…
〔17〕有“鲁、卫兄弟”及答子贡”夷齐”、子路“正名”之语。〔18〕有对哀公及康子语。
〔19〕有”杞宋”、“损益”“从周”等语。
〔20〕有语大师及乐正之语。〔21〕有”假我数年”之语。〔22〕弟子颜回最贤,蚤死,后惟
曾参得传孔子之道。〔23〕有“莫我知”之叹。 〔24〕有“知我”、“罪我”等语。《论语》,
请讨陈恒事,亦在是年。 〔25〕子息学于曾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
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
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
《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
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
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
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
味深长。”
… 页面 32…
读论语孟子法
点校者按,此文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
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
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来至者、所以来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
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
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
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
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已,
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
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
但终是不决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
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 页面 33…
学而第一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有朋自远方来〔2〕,不亦乐乎〔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1〕学主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
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悦,同。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
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
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
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2〕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
可知。 〔3〕乐,音洛。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
主发散在外。” 〔4〕愠:纡问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已,知不知在
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
而易,不知而不但者逆而难,故惟成德看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
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有子 〔1〕曰:“其为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1〕有子,孔子弟子,名若。〔2〕弟、好,皆去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
谓干犯在上之人。鲜:上声,下同;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门上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
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3〕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也。为仁,犹曰行仁。与,平声。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
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木,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
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
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
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立本则不可。盖仁是住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
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 ‘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木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1〕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钦肄而本心之德亡矣。
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
仁矣。”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2〕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2〕省,悉井反。为,去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
信。传,平声,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已。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
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
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
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平!”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
〔1〕道、乘,皆去声。道,治也。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
… 页面 34…
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主一无適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衣隙之时。
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上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
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
则。 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下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
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言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
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
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曰:“凡此
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推之。
子曰:“弟子〔1〕入则孝,出则弟〔2〕,谨而信〔3〕,汎〔4〕爱众〔5〕,
而亲仁 〔6〕。行有馀力〔7〕,则以〔8〕学文〔9〕。”
〔1〕“弟子”之弟,上声。 〔2〕“则弟”之弟,去声。〔3〕遭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
之有实也。 〔4〕汎,广也。 〔5〕众,谓众人。〔6〕亲,近也。仁,谓仁者。〔7〕馀力,
犹言暇日。 〔8〕以,用也。 〔9〕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
力有馀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
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馀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馀力而不学
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
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子夏 〔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
〔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2〕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主心,好善有诚也。 〔3〕
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 〔4〕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
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