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国家干部 >

第55章

国家干部-第55章

小说: 国家干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只是从文件到文件,从批示到批示,从材料到材料,从会议到会议,又怎么能清楚干部们究竟在做什么,又真正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老百姓答应不答应,你又如何能真正清楚,真正通晓?
  每年干部状况的调研材料成千上万,每个干部的情况报告都写得天花乱坠,只要是不被查处,不发生问题,所有呈报上来的干部材料几乎全都完美无瑕,冰清玉洁,即使有缺点,也完全可以让人理解,可以让人原谅,属于微不足道,太仓一粟的瑕疵。几乎一个个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一个个都是怀瑾握瑜的楷模,一个个都是十全十美的被提拔对象。这样的现象正常吗?除了那些被查处出来的干部、暴露出问题的干部,其余的就全都是清一色的优秀干部,这种现状是不是太值得人深思,太让人感到不安了?
  他记得一个即将卸任的老市委书记曾发自肺腑地对他过,这么多年来,我们考察干部,提拔干部,走访询问的对象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干部。于是我们提拔的干部,都只能是干部说好的干部;想提拔的干部,都只能去讨好取悦方方面面的干部。一级一级如果都成了这样,那我们的干部除了只能代表干部的利益,又还能代表谁的利益?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我们什么时候认真倾听过老百姓的呼声?这些年,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完善干部任用机制,但沿用的办法基本上还是过去的那一套。我们的一些干部,总以为有程序就有了民主,于是就只在程序上下功夫,却从没有在民主上下过功夫。我们在形式上虽然有很多改进,但实质并没有更多的变化。我们的党代表,几乎全都是干部;我们的人大代表,大部分其实都是干部;我们的政协委员,绝大多数其实也还是干部;推举出来的群众代表,往往都是干部指定出来的代表。那么,我们倾听老百姓呼声的渠道究竟在哪里?这些年来,不少刚刚被提拔的干部,就接二连三的出问题,实是令人担心哪!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一个违背人民意愿、违背党的原则的利益圈子,这个利益圈子再与权力圈内的腐败者相结合,形成权力层中的腐恶权势,他们必然会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干部监管体制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实现他们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由他们推举选拔出来的干部,又会是怎样的干部?又如何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状况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实在是太危险了,真的是要亡党亡国的呀!
  其实类似的话,上上下下的很多领导、很多干部群众也都给他说过。是的,我们干部监管任用机制的完善和改进,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步伐了。如果一个领导只为干部的利益负责,又如何谈得上为人民利益负责?又如何能为人民利益负责?
  那么,眼前嶝江的情况呢?一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有十几万群众上街请愿。且不说它的表达方式,也不用揣摩他们的思想感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都是一种民意的表露。至少也能说明一点,夏中民这样的干部,是老百姓欢迎和拥戴的干部!
  说实话,这么多年了,尤其是近两年来,在省委门口静坐请愿的群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就会来那么一次。腐败问题,工程问题,拆迁问题,司法问题,不是申诉冤情,就是状告贪官。然而像今天这样远距离,高速度,大规模的请愿上访,却是为了要留住一个好官,在郑治邦多年的从政生涯中,还确确实实是第一次遇到!
  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吗?绝无可能。没有什么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动起来这么多的干部群众,而且计划得如此周全,行动得如此快捷。同时,任何人都没有这个实力、能力、财力、物力和人力!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深深植根于老百姓中间的那种相依为命,无以割舍的血肉关系!
  一个三十八岁的年轻干部,何德何能,能让这么多的老百姓千里跋涉来为他请愿上访?而且这中间还有几十个残疾人,还有一个危重病人!
  郑治邦本来想明天再去嶝江,直接同群众见面。但听到这消息后,他一刻也坐不住了,就在今天夜里,他必须亲自去看看这些上访请愿的群众。他真的想见见他们,想同他们坐坐,想从这些人的嘴里了解了解这个夏中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干部。
  他什么人也没有通知,既没有带公安,也没有带武警,事先也没有给这些上访请愿的群众打招呼,就他们几个省委的领导,还有各处的秘书,悄悄地来到了上访群众的聚集地之一,林业厅招待所。
  这是一个非常一般,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的招待所。据这里的人说,在这个招待所里,至少住着好几百请愿上访群众。
  郑治邦走进去的第一个房间,是地下室的一个双人间。一推开门,几个人全都惊呆了。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房间里,竟然住进了十六七个人!人还没进去,一股闷热的气流便扑面而来,热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而住在里面的人,几乎全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没有空调,只有一台电风扇在运转,虽然已经开到了最大限度,但房间里的空气至少也要在三十五度以上。根本没有地方可坐,所有人的都只能面对面地站着。刚进去没几分钟,郑治邦的衬衫就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一问,这个房间里的全都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刚开始,她们还有些发愣,等到闹明白进来的竟然就是省委书记时,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
  秘书长赶紧劝道,“别哭别哭,郑书记抽时间来看看大家,有什么话就抓紧时间跟郑书记说说,好吗?”
  “没关系,慢慢说,不着急。”郑治邦微笑着说道。“你们都是环卫工人?”
  十几个人七嘴八舌地答道,“都是,我们都是。”
  “你也是吗?”郑治邦对其中一个年龄看上去很大的女工问道,“多大了,叫什么名字?”
  “我也是环卫工人,在嶝江我已经扫了四十多年的大街了,今年六十六啦,叫单玉莲。”
  “六十六啦?那应该退休多年了呀?”郑治邦问。
  “我们夏书记说了,清扫队就是我的家。家里的人,还有什么退休不退休的呀。只要还能动弹,我就会一直扫下去。”
  “你说的夏书记就是夏中民吗?”郑治邦有些不理解地问道,“这么大年纪了,你们夏书记怎么还让你扫大街?”
  “我们都叫惯了,夏书记就是夏中民。夏书记早就不让我扫大街了,可夏书记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实在不忍就这么坐在家里。我们把大街扫干净了,也算是对夏书记一点儿支持呀。”单玉莲说到这里,止不住地抹了一把眼泪。
  “这么大热天,你们都赶到这里来,那工作不受影响吗?”郑治邦问。
  单玉莲赶忙说道,“不受影响,不受影响,我们清扫队的来了还不到一半人。我们夏书记已经打电话给我们说了,绝不能因为他影响工作。我们清扫队都说好了,在家里的加班加点工作,到省里来的生活费路费回去了大家分摊。什么也不受影响,为了夏书记,我们再苦再累也不怕。”
  郑治邦不禁问道,“那你们来到这里,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夏书记离开嶝江?”
  “是呀,郑书记,你千万不能让夏书记就这样离开嶝江呀!”单玉莲一边哭,一边说道,“我们真的是离不开夏书记呀!如果是把夏书记提拔了,调走了,我们就是再难过,那也只能让他走呀。这么好的干部,总不能一辈子在嶝江吧。可现在就这样让夏书记走了,我们不答应,也真的不甘心呀!这些年,夏书记给我们环卫工人做了多少事情呀。就像我吧,小时候就没了父母,一辈子没儿没女,老伴也死得早。那年办退休,我死也不肯。后来夏书记知道了,就专门来看我。他说你扫了一辈子大街,应该休息啦。你什么也不用担心,清扫队永远都是你的家,环卫工人也都是你的亲人,你要不放心,觉得不踏实,就认我做个儿子吧……”
  说到这里,单玉莲哭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一屋子的工 人,一个都已经泣不成声。
  其中的一个中年妇女哭着嚷道,“郑书记,你就答应我们吧,夏书记真的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你一定得让他留下来呀……”
  ……
  残疾人都住在一楼。
  也同样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
  其中有一个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根本无法站立的女孩,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
  郑治邦问她,“你这样的身体,这么热的天,又是这么远的路,干吗也要来呀?”
  女孩看着郑治邦,用一种平静得让人凄楚,倔强得同她的年龄不相称的口气说道,“我跟妈妈说了,就是抬也要把我抬来。妈妈是个下岗工人,我又是个站不起来的残疾人,要没有夏书记,也许我和妈妈早都不在人世了。我的命是夏书记给的,谁要是想把夏书记赶走,我就死给他看!郑伯伯,我说的是真话。如果就这么把夏书记不明不白地赶走了,我真的就不活了。爸爸患癌症去世的那一年,我和妈妈就自杀过,夏书记当时狠狠地批评了我,说你就这么死了,值吗?要死就死得轰轰烈烈,死得像个英雄。今天我为夏书记死,就算死得轰轰烈烈了,在老百姓眼里我肯定就是个英雄。郑书记,我跟你不说假话,像我这样的人,活下去不容易,想死并不难。我要死,没人拦得住我。我这次来,就没有再回去的打算。”
  郑治邦说,“小姑娘,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你要真死了,夏书记会多么难过。再说,你死了,对得起夏书记吗?”
  小姑娘像是早就想好了似的回答道,“我知道这么做夏书记会难过,可我是个残疾人,我只能这么来报答夏书记。在嶝江,还没有什么人对我们残疾人这么关心过,我们这些残疾人,永远也忘不了夏书记。我为他死,值得。我死了,夏书记难过一阵子慢慢也就不难过了。可要是就这么让夏书记走了,我会难过一辈子。我不想一辈子难过地活着,我不想。”
  两行眼泪慢慢地从小姑娘的脸上流了下来,随即被她很快地抹去了。
  ……
  在招待所的四楼,最多的一个房间里竟然挤着二十个人。
  这是一个全是外地民工的房间,清一色四川的民工,由于天气太热,全都光着膀子。当听说是省委书记来了时,屋子里一片混乱,都在忙着找衣服,穿衣服。
  秘书长摆摆手说,“不用,不用,不用穿什么衣服了,这么热的天,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郑书记就是来看看大家。”
  郑治邦看了看大家,突然用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说道,“我也是四川的,天气热成这样子,穿什么衣服么。我们都是老乡,客气啥子哟。”
  一句话把大家的紧张情绪全都说没了。
  其中一个年龄大点的民工问道,“郑书记,你真的是四川人?”
  “不像吗?”郑治邦反问道,“老家绵阳,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哎哟,那太好了,我们也都是绵阳的。郑书记,那你可得帮我们说话哟!”民工们突然激动了起来。
  “帮你们说话?”郑治邦问,“说什么话?是不是要让夏中民留下来?”
  那个年龄大点的说道,“郑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