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第1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次海尔与正大集团合资进军晶圆业也不是脑袋发热,而是切合海尔的发展思路。早在两年前,张瑞敏就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投资五千万元成立了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采用国际上流行的0。25微米、0。18微米的CMOS工艺。
这次入局山东晶圆项目,只不过是海尔在晶圆产业链上进一步延伸,形成了设计、生产、封装、测试等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其实看怎么说这个事情了,对于我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对于整个国内IT业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范无病挠了挠头道。
在目前的形势下,也并非所有的电子业者都认为晶圆业的前景一定就很光明,比如说首钢就计划推出晶圆业的竞争。
首钢NEC是由首钢总公司和NEC电子合资兴建的,成立于一九九一年,公司目前主要提供半导体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业务,拥有一条六英寸晶圆生产线和若干封装测试线。
公司成立时,首钢集团和日本NEC分别持有合资公司股权的51和49。业内人士称,公司成立时主要生产DRAM产品,开始效益很不错。不过在经历过一九九七年DRAM全球大跌价的劫难后便一蹶不振,陷入亏损境地。
在两千年的依次增资扩股中,NEC与首钢集团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NEC获得了50。3的控股权,首钢集团股份降为49。7。
目前有消息表示,首钢将把持有的49。7股份全部转让,彻底退出半导体产业。
范无病手下的分析师们认为,首钢退出半导体产业的可能理由有两个,一是多年来首钢NEC扩张缓慢,没有为首钢集团创造持续较好的收益回报。二是因为如果要继续将企业做大,则势必意味着更多投入,由于半导体制造业所需资金庞大,以钢铁为主业的首钢对半导体企业运营缺乏经验,持续投入对首钢集团而言风险太大。
事实上,首钢NEC曾于去年计划投资十亿美元建造一条八英寸晶圆生产线,不过这一计划在宣布后不久便搁浅,计划搁浅后首钢集团曾经考虑将NEC持有的股份全部购买过来自行发展,但考虑到风险问题最终还是决定将股份进行出售。
可能接手首钢股份的,是无锡华润集团。
作为中国冲击半导体产业的努力,一同成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首钢NEC与无锡华润,都曾在国内半导体业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快速变迁,两家企业却呈现出不同命运,华润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通过改制顺利变身为外资控股公司,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的格局下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
首钢NEC则在中方失去控股权后成为NEC电子的一个全球的代工基地,这一模式导致首钢NEC在晶圆制造方面发展缓慢,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后段封装测试业务。
“应该说华润收购首钢NEC没有什么意外。”范无病说,“今年以来华润扩张的动作非常明显,首钢NEC虽然在对外代工业务方面拓展缓慢,但由于持续为NEC提供LCD驱动芯片业务,机构运转一直比较有效,目前该公司拥有的六英寸生产线资产仍有一定品质,首钢也有空置厂房方便扩产。此外,首钢NEC在封测业务方面业绩也不错,相信这些都是华润看中首钢NEC的理由。另外,九十由于投资大尺寸晶圆制造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还将面临残酷的全球竞争,华润很早便确立了利用二手设备节约成本的思路,购买首钢NEC现有六英寸生产线资产是最为迅速的产能扩张方法。”
沈盈听范无病解释了一番国内晶圆业现状之后,对此也有了一些了解,于是就问道,“那么,你的意思是什么?继续战斗下去,还是退出市场?”
“芯片业这一块儿,我们肯定是不能够放弃的,事实上现在的八英寸晶圆竞争,对于范氏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只不过是让我们在这部分市场的利润下降一些而已。”范无病表示道,“我的侧重点,还是专注于技术研发和设计方面,对于具体的生产,可以维持就行了。”
范氏现在的国内晶圆生产线,主要就是八英寸为主,因此倒也不必担心会被挤占了市场份额太过严重,至少两年之内,这些想要进入国内市场的晶圆业制造商们,还无法对范氏构成严重的威胁。
而两年之后是个什么情形,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谁也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沈盈有些奇怪地问道。
“未雨绸缪嘛,更何况这一次的晶圆业大战,实际上是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深层次内幕的——”范无病回答道。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不能对人言的隐
事实上范无病的心里面现在比较矛盾,一时之间难以取舍。
芯片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是不需要质疑的,就以范氏投资集团旗下的芯片产业来讲,范无病就在其中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才打造出了如今的庞大产业规模,要说他对此不上心,那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范无病也看到了另外一点,就是由于自己的异军突起,导致内地晶圆业生产一支独大,范氏占据了稳稳地龙头老大地位,而其他现有企业只能喝汤,此举已经引起了诸多企业的眼红。
在高速发展了十余年之后,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资金也有能力用闲钱来进军利润丰厚的高科技产业。
大规模进入晶圆制造业,实际上就是这些企业发出自己声音的一条途径,虽然没有明言,但是挑战范氏投资集团的意味已经不言而喻了。
实际上现在大陆晶圆厂从业者对于扩产的看法并不相同,其一是主张大举扩充产能,二是认为扩充过度将有碍产业发展。
经验表明,大陆的很多产业都是一窝蜂式的发展,当业者相当看好市场时却盲目扩产,将会使产业落入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导致大家都赚不到钱。
例如大陆前十大IC供货商中,INTEL、三星电子、德州仪器等就囊括了近五成的市场,就连高通、博通这些大的设计公司都排不到前面,所以,究竟这些市场机会能否成功,转化成为大陆设计业者的商机,进一步支撑晶圆厂的产能,还是需要谨慎思考的。
至于大陆晶圆厂未来发展优势与将面临的挑战,可从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等四个方面来看待。从市场来看,大陆IC市场到两千一零年的需求预计将达到一千两百亿美元,但大陆业者的供给能力仅为约一百三十亿美元,中间有极大的落差,这显然是一个很诱人的机会,而大陆在三年之后,三百多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七成是理工背景,也足以提供庞大的科技人才资源。
不过,从资金面来说,如今的半导体市场也面临着饱合,当技术走进先进制程,投资金额高,回收更不容易,因此,虽然说目前众多晶圆制造厂商纷纷表示要进军大陆市场,但是他们想要获得国际资金的支持并不容易。
资本是趋利的不假,但是资本也要考虑风险的问题。
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遭遇寒流之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变得非常敏感,因此范无病基本上可以猜到,目前各地政府虽然都非常热衷于引进晶圆制造业,但是无论是泰国正大集团也好,还是台积电方面也好,都不会在大陆投入太多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估计更多地是从内地的银行渠道中来取得。
事实上对于内地的一些当地政府领导而言,并不是看不到这些不利的局面,也很清楚项目落地之后,这些资金都是从哪些渠道来取得,更明白芯片业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究竟能不能盈利,能不能带领当地企业走出重围,打造本地的芯片产业圈,成为引领当地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都无法得出一个很确定的答案。
兴建数量如此之多的晶圆制造厂,能够将欧美、台湾同大陆晶圆厂之间的差距持续缩短?这是一个位置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筹建中的台资投资大陆最大晶圆厂的研发金额,是台积电的五分之一,是联电的三分之一,投资确实有段儿很大的差距。
另一项数字是,以目前的十二英寸晶圆厂投资金额二十五亿美元来看,单月产能三万片计,至少一片要卖到两千五百美元才能获利。
新进的从业者难与竞争,这就是先行者已设好的进入障碍。
即便是内地合作者不用负担建厂成本,只出人力管理的新竞争模式,但这些建厂成本由谁来买单,显然是地方政府,所以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必须谨慎思考扩产计划,同时寻找到新的特殊应用领域代工,并且压低成本,即使是台积电,也要想办法填满产能,才有把握来大陆建厂投资。
各地方政府之所以急于引进晶圆厂项目,不外乎就是为了自己的政绩着想,这同国家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根据中央政府所制定的产业政策,在二零一零年底以前,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包括封装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
对国内外经济组织在境内取得的利润,向西部地区再投资于集成电路或软件生产企业的部分,按百分之八十的比例退还其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
为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同意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并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包括单晶硅片,二零一零年前,对实际税负超过百分之三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的集成电路和扩大再生产。
年出口额超过五百万美元的软件企业和年出口额超过五千万美元的集成电路企业进出口的货物,可按有关规定提前通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收、加急通关、担保验收等便捷的进出口通关程序。
同时,上述企业的货物进出口可按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优先办理检验检疫,并适用便捷的检验检疫程序。
对集成电路线宽小于零点八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其国内无法生产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这样的政策,显然对于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对于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
如今衡量官员政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招商引资的能力,试想一下,任何一个晶圆厂落地,其投资都是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数量级来衡量的,再加上其他的配套方向建设投资,对于当地GDP数字的拉动是非常大的。
而且还有一点,发展高科技同大兴土木搞基建的意义是相当不同的,适应了国家总体政策的发展方向,更容易获得上级领导的嘉许,得到提拔。
因此,尽快地让晶圆制造业项目落地,在自己的任期内落地,是很多地方官员们最大的愿望,至于今后的发展究竟如何,会不会造成烂尾工程?那就不是自己能够预期,也不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了,以后的事情自然有继任者去头疼,至少他们的仕途会因为项目落地而变得一片光明。
正因为这样,范无病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