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

第128章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128章

小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长。
  突破熟人社会,走向以法律为基础的契约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假如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遇到麻烦时,不再是先翻翻电话号码本,而是满怀信心的去找法律。那么,我们就离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真正的现代国家不远了。
  在地方政权,这个地方的政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庇护模型。模型的主体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相关的有四种人:一个是这个官员的“恩主”,也就是可以 庇护他的上级;二是他的下级,是他的被庇护者;三是地方政法系统的官员和他所掌握的“黑恶”势力。这个地方官员凭借他上下左右的关系网,可以无所不能,一手遮天。违法的事情可以由黑社会代劳,黑社会摆不平的,可以动用他所控制的司法手段干预,再捂不住,就找他的“恩主”出面,寻求庇护。而在他的手下,有众多他所提携的下级官员,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效忠”与“进贡”。维系这个体系的内在力量,是层层庇护网之间的利益交换,才是通过授官、行贿、利益分脏来维持这种互利关系,形成利益目标一致的政治联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用民主的程序来决定地方重大政治事务,这个联盟具有垄断权。对外,它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独立王国。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企业家、平民百姓,都会被这个体系分为“网外”和“网内”两种人,网内人可以分享利益,网外则受盘剥。在这种地方关系网的支配下,往往会形成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对抗的势力。
  人际关系是社会最基础、最复杂的一种关系去;其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往往大于工作的关系、组织的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现在是信息社会,无论什么人都一样,都要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领导也一样,有个关系比较亲近、比较熟悉、比较了解的人是最受欢迎的。
  亲戚、朋友、同学、上级、部下和各种利益血缘、裙带关系结成的网,是一种互相利用、互为条件的关系。利益是维持这种关系的黏合剂。
  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是礼尚往来,你虽然有权,但你不肯为人办事,人家找你干什么?你有权时不帮人办事,等你退下来了,谁还上你家门?因此,现在的领导都想趁自己有职有权的时候为人办些事情,多培养几个亲信,给自己留些后路。有些领导尽管退下来了,甚至作古之后同样门庭若市,都是在位时乐于为人办事的回报。
  什么是朋友?“朋友是双月互照”。月光下的一切虽然清高雅致,但孤独有余,阳气不足;只有把两个月字重叠起来,才能度过难关。两个“月”字重叠是“用”字,就是说,有用的则是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没用就不是朋友。
  据报道,广东有400多名私人企业老板自费到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为什么?在逐个人眼里,关系是最重要的;而且同学关系是 最靠得住的。现在不是经常有人搞什么同学会,但是,小学、中学,就是大学又有多少同学能当官呢?所以这样的“同学资源”的利用率是不会太高的。相比之下,党校的“同学资源”可利用的效率就高得多,因为那里的“同学”基本上已经是县长、市长甚至省长。。。。。。党校的级别越高,“含金量”也就越高。
  商场乃江湖,官场亦江湖。在封建社会,“同门之谊”就是一种丰富的政治资源。在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寻租盛行的当今社会,精明的老板们岂能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
  大凡在官场上混惯了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想靠某个人的关系讨个巧。这已经成为官场人们的思维定势,而且越是手中有权的人,越不相信世界上有摆不平的关系;因此,越是手中有权的人,也就越热中于搞关系。
  在一个单位,好感就是人缘,而人缘又是提前握在手中等待改变命运的选票。当领导的,平时手里握不住几张有情有义的备用选票,仕途中遇到过沟个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人在得势的时候,朋友多,但真的少;人在失势的时候,朋友少,但这时候的是真朋友。
  同比自己职位高的人斗,如果没有比对方职位更高的人支持,是不会成功的。
  善于理解别人,看别人脸色吃饭,才便于和别人和平共处,才会让别人喜欢自己,才能把别人团结住。
  谁都不得罪,就是两面都得罪。
  笑脸,无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通行证。
  老人说:堵啥也别堵人的路。这是做人最忌讳的事情。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仇人一堵墙。
  任何一种合作,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感情只能起到催化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里,“关系”永远是战胜“规定的法宝。”
  人事关系就是资源,资源只有自己垄断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现在官场上流行的是个人感情+革命感情,这两种感情凝结在一起,地位才能巩固,才能晋升。改革开放的年代,法制不健全,经济秩序又混乱,这种个人感情+革命感情的干部最吃得开。这年头没有问题的干部不多,要是有了个人感情,工作中就是有了失误,用个人感情去处理,说道说道就过去了;反过来个人感情有了深度,又加深了革命感情,配合越来越默契,还有什么不好办的。
  如今在官场上要想有所作为,靠自己一个人埋头奋斗、苦干傻干肯定不行,得编织一张互利互惠的关系网。你说是结党营私也行。
  铁哥们的含义:一起同过窗的;一起下过乡的;一起扛过枪的;一起分过赃的;一起嫖过娼的。
  上面关系没处理好没人用你;同事关系没处理好没人帮你;下面关系没处理好没人服你。
  上级的事情坚决、快速办;同级的事情尽量办;朋友的事情拖着办。
  你为了让一个人满意,你让多少人不满意了?让多少人对你失望了?
  争取与领导的红人成为朋友,至少不能成为对手。这也是一条官场“潜规则”。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政治分的重要对于一个官场中人来说,有没有政治背景,有没有政治实力,关系非同小可,甚至涉及到生死存亡,政治分就是政治前途,关系到今后是大踏步前进还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往后倒退的极其重要一步。
  中国的从政原则是: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乡镇基层官员往上走的空间并不大,他们离地方权力中心偏远,太多的基层压力又很难出政绩,有机会往上走的官员,必定懂得平衡上下两方面的关系。
  中国的乡土政治规则使在仕途上能往上走的乡镇基层官员群众基础都不错。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官员,换个地方就不一定能适应。
  在封建社会,权力的传销一般是以师生之谊或者同乡之谊展开的,进入现代社会,权力传销的形式更加多样:同学、老乡,只要能够用得上的各种关系,都被人们用上了。权力寻租是一种交易,难以实施就会立刻停止。而权力的传销则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态,凭借着类似于传销组织的“上下线”关系,及关系之外的交叉和彼此的感应,用贿赂与被贿赂形成一张可怕的大网,这张网,大到可以把整个社会都吞噬干净。
  在中国金钱与权力的隐秘联系是上流社会“相互联系的艺术”。
  在中国,永远是“官本位”战胜“金本位”。
  行贿是犯罪,拉关系可就是再合理合法不过的了。
  关系就是生产力。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毁与誉,牵涉的并不是这一个人。
  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一个人要是离开了关系,那么他在这个社会上将不可能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也是有限的。官要越做越大,靠的就是关系,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用金钱织成的关系网。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最看重的原则是远近亲疏,推而广之,就是以人的“生”与“熟”来确定自己的处世态度。如果是“熟人”,自然要笑脸相迎;如果是“生人”,只能是漠然处之。因为熟人多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将会产生直接的利益效应,因而不得不笑脸相迎;而生人是与自己不搭界的人,他们怎么看自己无关紧要。表面上的没有礼貌,其实是以潜在的利益权衡为心理基础的。有一个规律:再傲慢的人见到顶头上司,也没有不点头哈腰的。而且越是对下级傲慢无礼的人,对上级越是卑躬屈膝。
  从寻常角度看,以“利益”来网结关系,是官场人员的特色之一;谋取利益是“结网”的终极目的;而人际关系“网络”中,所有“勾结”都意味着冲突,冲突的“升级版”就是憎恨,憎恨的“升级版”就是你死我活;当人际关系发展到利益冲突不可调和后,报偿的极至就是死亡。
  优化公务人员的人际关系是当务之急。“利益”的渗透力是极其强大的,“贪欲”也是人性恶中强大的本性,“利益贪欲”的强大内驱力,就会驱使你去交结种种不宜交结的人,而“不宜交结的人”也来巴结你这种适宜交结的人。从而编织官场人际“蜘蛛网”。某些官员为何需要结网?蜘蛛给你的启示是:费心费力结好这张大网之后,就可以坐在网中央,守株待兔,守网获利了。在“出事”之前,大抵是没有人认为那“网”是恶劣的。
  人情是润滑剂,,好多人情是由权力或地位供起来的。你在位时,因为有帮助别人消灾解难、升迁提拔的条件,自然有人与你套近呼。
  重利害而不重道义,这种事实早已成为金科玉律。
  关系的亲密和疏离往往可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原谅和信任程度。
  13。2 关于圈子问题
  “圈子”一词是近二十年流行的新词。古代叫做“党、派、党人、朋党”,近现代俗称为“山头、码头、窝子、门派”,也有叫做“沙龙”之类洋名的。圈子现象是当代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学名叫做“非正式组织”或者“边缘化组织”。其实,圈子是个老现象、老问题、老话题。当代人大多从文化娱乐界的热闹中看到圈子之利,而不知圈子的束缚、牵连、局限之弊。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通俗的说法,圈子就是“关系网”的变称,其同意语还有团伙、帮派、社团、组织、山头等等。俗话说“熟人多、好办事”,意思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即是看他生活半径的大小,尽管圈子的说法经常会被打上政治和文化的印记,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想依靠一个下圈子。
  圈子不同于公法上的组织机构,也不同于私法上的法人实体。没章程、没责任、没权力、没义务、没和约,依靠兴趣爱好结合,依赖风俗习惯维系,全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约束,组织形式和行为松散、无序、多变。如果没有事业上的长期合作,任何圈子都是“缘熟而聚、缘尽而散”。
  圈子里的秩序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和对圈子的贡献自动形成,从属、伦理、理论和利益等关系交织其中。圈子里面再套圈子,依亲疏远近在思想、行为和密度上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核心层通吃一切资源,紧密层左右逢源,外围层不过是看热闹的而已。个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