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篡唐 >

第322章

篡唐-第322章

小说: 篡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公,上钩了!”
  裴寂突然开口,却见河面上鱼鳔一动。
  李渊连忙拉杆,却不想那鱼儿太狡猾,竟脱钩而去。
  “玄真,你心燥了……”
  李渊浑不在意那脱钩而去的鱼儿,收起鱼竿,笑呵呵的责怪了裴寂一句。不过看得出来,他和裴寂的关系非常密切,裴寂丝毫没有在意。
  “二郎,太原王氏果然派人与你说起了那件事情?”
  李世民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父亲,太原王荣通过王通王先生,把他们的意思传给孩儿。他们希望通过孩儿,劝说父亲支持王世充。还说若能成功,他王家愿增送战马,一千匹。”
  李孝基,脸色顿时一沉。
  李渊懒洋洋站起身来,把鱼竿随手递给裴寂。
  他看了一眼李孝基,又看了看李世民,“那你意下如何?”
  “王世充,豺狼也……此人如果掌控了荥阳,势必会令中原局势更加混乱。不过父亲也正可浑水摸鱼,可谓一举两得。”
  “如何一举两得?”
  “让王世充搅乱局面。父亲正可浑水摸鱼,此乃其一;乘势结好王氏,正有助于我们站稳脚跟,此乃其二。”
  “摸什么鱼?”
  “这个……”
  李世民没有想到,李渊会突然对他装糊涂。
  其实他自己心里很清楚,李渊表面上看去迟暮老迈,可这心里,始终保持着清醒。
  “老九,我昨日收到一封从荥阳送来的密报。”
  似乎看出李孝基脸色不渝,李渊不再理睬李世民,笑呵呵的看着李孝基,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
  荥阳密报?
  李孝基脸色一喜,连忙上前接过了信件。
  其他人,则一脸茫然之色。
  李世民疑惑的看着李孝基和李渊二人,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竟让李渊露出开怀之色。
  “你们且先下去吧!玄真和老九,你二人留下,我有事情交代。”
  李世民心里一咯噔,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那一石二鸟之计,似乎并没有获得李渊的认可。
  可他又实在是想不明白,这分明是一件好事,为何李渊却不认可呢?
  自母亲窦夫人过世后。李世民就觉察到了李渊的心思。他甚至父亲不是那种会轻易低头的人,之所以如今装作昏庸好色,迟暮糊涂的样子,却是为了更大的图谋。这一点,从李世民暗中结交英雄豪杰,李渊明明知道,却装做不知道。并且暗中资助他大量钱帛,助他行事。
  父亲所谋,非小!
  李世民几次探听李渊的口风,都被李渊喝斥。
  不过根据他新结识的一位朋友分析,李渊之所以这样。恐怕是早就有了安排。李世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尽力为李渊制造声势。一俟时机成熟,李渊肯定会有所行动。李世民在筹谋许久之后,借太原王氏请求援助,再次试探李渊。出乎他预料之外,李渊好像无动于衷。
  这不免让李世民,生出几分疑惑。
  “三郎,你说耶耶这心里,究竟打得什么主意?”
  李世民和李玄霸的关系非常好。
  本来,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李玄霸如今早已一命呜呼。却不成想李言庆的出现,挽回了李玄霸的性命。如今李玄霸已年满十七岁,生的单薄而瘦弱,但同时,身怀绝技,神力天成。
  他挠挠头,憨憨一笑,“二哥想不明白的事情,我又如何能够想得出来?
  不过二哥也不必太在意。你去年不是认识了那个王白牛王先生吗?他足智多谋,想必能为二哥解惑吧。”
  王白牛,不就是那个在十几年前,被李言庆击败,遁入龙门山白牛溪畔闭关的王通吗?
  王通闭关之后,世人戏称他为王白牛。
  待到王通听闻之后,非但不怒,反笑而纳之。
  李言庆绝对不会想到,他那次对王通的打击,给王通带来了何等巨大的影响。此后十载闭门苦读,更在大业十年时,得王氏族人之力,被举为太原户曹参军之职,与李世民结交。
  而在原有历史上,王通此时,业已病故。
  李世民闻听展露笑颜,“如此甚好,我正欲寻他。”
  第四卷 麒麟高卧声自远 第049章 王白牛(下)
  河畔亭中,裴寂烹茶,李渊和李孝基并肩而立。
  李孝基已看完书信,深吸一口气,脸上洋溢着隐隐骄傲之色。他看着李渊,轻声问道:“国公意欲如何?”
  李渊笑了笑,“说实话,我确未想到,玉娃竟已成长如斯。
  这件事我已有决断,既然太原王氏要我出面说项,二郎说的不错,我可顺水推舟,成全玉娃这一遭。只是王世充背后有王氏族人撑腰,即便此次争夺失败,也会给中原带来巨大变数。
  老九,玉娃儿在荥阳苦苦支撑,我实不忍心。虽则我无法给予他太大帮助,但也需有所表示才是。”
  整个李家,知道李言庆和李孝基关系的人并不多。
  除了李渊之外,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而在这数人当中,窦夫人和李绘都已经过世了,其余人,也就是知晓一个端倪。包括李渊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也只是知道李渊在荥阳埋伏着一招暗棋。可究竟是哪一招?李渊从未向他们吐露过。这种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李孝基揉了揉鼻子,“国公意欲如何帮他?”
  “我思忖良久……二哥病逝之后,道玄一直留在朔方。虽说有老窦哥照拂,可终究是寄人篱下,不是长久之事。道玄如今也十二岁了,正可出来历练一番。我听说玉娃儿请了徐文远徐公出镇麒麟馆,所以我考虑着,让道玄前往荥阳,一方面可作为联络,二可在麒麟馆就学。
  我现如今的情况非常尴尬,玉娃儿若是和我联系过多,只恐被人看出破绽。
  但如果没有联系,我们就无法及时了解荥阳的状况,更无法给予玉娃儿足够的帮助和支持。
  道玄年纪小,又是以求学名义前往巩县,不会引人关注。老九,你觉得这安排,如何?”
  这安排,当然妥当!
  李孝基表面上虽然还是一派波澜不惊之色,可心里面却乐开了花!
  李渊这样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就等同于认可了李言庆在李家的地位。这大家族里,归宗认祖是一回事,认可不认可是另一回事。同样姓李,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否则礼物七个儿子。为何独李渊这一支可以继承爵位?李渊兄弟不少,但能被李渊重用者,又有几人?
  李道玄在李家的地位不低,虽然年纪不大,可是很得李渊看重。
  如今,这样一个人被派往巩县充当联络使者,也正说明了,李渊对李言庆的看重和关注。
  从某种程度而言,李言庆从这一刻起,算是进入到李家的核心阶层。
  李孝基说:“道玄聪慧,举止都雅,且有应变之能,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不过道玄的年纪毕竟还小,担当如此重任,恐力有不逮。如今荥阳情况复杂,言庆虽说聪颖,但尚未掌控住大局。万一有所偏差,坏了道玄的性命,岂不是对不起二哥一家?所以派道玄前往荥阳我没有意见,不过最好有一老成持重,且善于察言观色之人从一旁协助。也许会有妙用。”
  李渊听罢,也不禁连连点头,认为李孝基所言,颇有道理。
  可是派什么人去呢?
  李渊不免有些犹豫。他手下能人无数,可是这李阀烙印着实太深。如温大雅三兄弟,都有经纬之才,但派他们出马,定然会引发他人的怀疑。毕竟这温家兄弟的名气,着实不算小。
  抬起头,李渊问道:“老九以为,何人适合?”
  “这个,我一时也想不出来。”
  “国公,九郎,茶已好,正可引用。”
  凉亭里,裴寂大声呼唤。
  李渊和李孝基相视一笑,迈步走进了亭子。
  裴寂把茶盏推倒二人面前,“怎么,有什么为难事吗?”
  李渊喝了一口茶,沉声道:“我欲命道玄前往巩县麒麟馆中求学,只是不知该派何人相随。”
  裴寂既然能留在这里,自然是李渊心腹之人。
  李渊虽然没有说出李言庆的存在,可裴寂还是可以猜测出,李道玄前往荥阳,定有重要使命。
  他沉吟片刻,“若是随从之人,我倒有两个人选。
  四娘之夫柴绍,乃太原望族。他有一个兄弟,名叫柴青。拳脚 高明,剑术无双。而且为人非常机灵,值得信赖。有他相随,想必能令道玄贤侄安全无虞。国公以为,此人如何呢?”
  柴绍是李渊的女婿,自然能信任。
  柴青此人,李渊也见过,的确是像裴寂所说的那样,武艺高强,为人机敏。更重要的是,柴家和李氏已成为一体,当年李孝基还冒充过柴氏族人,在李道玄祖父麾下藏身。这种种关系,非比寻常。裴寂提出的这个人选,不仅是李渊同意,包括李孝基,也感觉着非常满意。
  “但不知,另一人是谁?”
  “安全保证了,还需要一个见多识广,且能察言观色,八面玲珑之人。
  我记得国公帐下有一司铠参军,文水人武士彟,曾经做过商人。后因开凿通济渠时得罪了杨素,而逃回家中。此人走南闯北,对中原地区更是万分熟悉。有才器,更有谋略。好读三国,每见扶主立忠之事,必浮一大白,乃忠贞之士……文有武士彟,武有柴青,道玄必当无忧。”
  武士彟?
  李渊乍闻之下,也不禁笑逐颜开。
  “武士彟,的确是合适人选。”
  武士彟虽官拜司铠参军。但并非吏部报备的官吏。准确的说,他应该算是郡守幕僚,属于李渊自行征辟的官员。其任免大权,李渊可以自行决断。加上他并非什么风流名士,虽当过兵,但也只是个队正出身,在卫府同样没有任何记录。这样一个人,绝不会引他人关注。
  李渊想到这里,心里已有了主张。
  “要不然就由你辛苦一趟,送道玄前往巩县?”
  李孝基自然是万分愿意。一晃又有四年时间未见过自家孩儿,他思念言庆之心,难以用言语形容。李渊也看得出李孝基的心事,所以就让他送李道玄去巩县,也为了他父子能够相聚。
  “那我何时起身?”
  “我这就命武士彟和柴青过来,你今晚就动身,前往朔方。”
  “喏!”
  李孝基唱了一个肥喏,兴冲冲的走了。
  裴寂颇有深意的望着李孝基的背影,突然间似有所明悟。他看了一眼李渊,嘴角浮现出一抹,奇异的笑容。
  傍晚,李世民正坐在家中,手里拿着一部洛浦书馆刊印发行的孤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品读。
  一袭白衫,衬托出李世民卓尔不群的风姿。
  在读到隆中对一节时,李世民忍不住拍案叫绝,而后发出一声感慨。
  一旁正在缝补衣衫的温氏,忍不住好奇问道:“夫君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感慨万千呢?”
  “我感慨,当年与半缘君相遇,竟未能多做盘桓。
  少时读《三国》,只觉热血沸腾,壮怀激烈。而今再读三国,才知半缘君,实乃当世大贤。四姐曾说,半缘君少了几分英气,不如我的气概。可我现在才知道,半缘君乃大丈夫行径。”
  一句话,令温氏也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她正要开口询问。却听门外有人传报:“三公子和王先生求见。”
  温氏连忙起身,从李世民手中拿过那本三国演义,轻声道:“三叔和王先生来了,二郎还需留意自家的风度。你们谈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