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篡唐 >

第28章

篡唐-第28章

小说: 篡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隶书为主,一方面可以供孩童们临摹学习,另一方面也易于诵读。
  李基在课堂上,诵读文章,阴阳顿挫,韵律感极强。学子们在下面跟着一起念,虽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却能大致诵读下来。原来,朗诵也是一门大学问。
  李基的诵读和后世那种诗歌朗诵完全不一样。
  摇头晃脑,随着韵律而走。他的声音,被稚嫩童声所淹没,在学堂上空回荡不息。这样的读书方式,很容易让人进入感觉。郑言庆一开始觉得那摇头晃脑的模样有趣,可渐渐的,他就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一炷香熄灭,却是课间时来到。
  李基放下书本,笑呵呵的说:“大家出去歇息片刻,待听到钟声,咱们开始学字。”
  “多谢先生教诲!”
  学生们纷纷起身,向李基行谢礼。
  在开学之前,这一应礼节,必须要学会。所谓礼不可废,学生要向先生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感激先生传授学识的辛苦;先生也要行礼,以感谢学子们的听讲。
  总之,这礼数很多,讲究也很多。
  郑言庆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世人总说‘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个礼仪,你才能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也许少时不明白,但随着年龄增长,也就慢慢了解。只可惜,言庆前世的时代,这一个个传统古礼,都已失传,乃至成了四不像。
  孩子们趁休息时,都走出了学舍。
  言庆正要出去,却被李基叫住:“你叫郑言庆,是郑家的人吗?”
  “先生,学生是安远堂出来,安远堂的老管家,是学生的祖父……”
  郑言庆恭敬回答。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位李基先生,看上去很亲切。
  李基点点头,“我听说郑曹掾请了颜籀做西席,怎地让你来窦家的村学里就学呢?”
  “这个……学生不清楚。”
  李基看了看他,沉声道:“其实在何处就学,并不重要,关键在你自己。言庆,我观你在课上表现,似乎也识得不少字,以前和谁学过?读的又是那一本书呢?”
  郑言庆往往在看过一遍之后,就能背的八九不离十。
  他的表现,和其他学子自然不一样。李基注意到了这一点,故而才叫言庆留下。
  “学生少时,曾跟奶妈学过些时日,后来又在打扫大老爷书房时,看到过刘熊碑。”
  李基眼睛一亮,“如此说来,你也能写字?”
  “唔,学过一些。”
  言庆不敢把话说的太满。隋唐时的文字,和后世他学会的简体字,有不小的区别。有些字他因为临摹碑帖,或者其他原因,倒也认得;但有些字,确实不认识。
  这,也是他要读村学的重要原因。
  李基点点头,“恩,这样我就明白了……你基础不错,但不能因此而生出倦怠。起点高,要求亦高。日后我会对你的要求,比其他人更加严格,你需有个准备。”
  言庆也不知道,李基这番话,究竟是出自什么心思。
  本能的,他感觉到李基似乎对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郑言庆说不上来。不过既然李基这么说了,言庆还是恭恭敬敬的答谢,然后退出了课堂。
  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重新进入了课堂。
  李基重又教授课业,而这一次,他却是以写字为主,让大家在沙盘上书写五苍课文。
  第一卷 麒麟阁上春还早 第035章 李先生(下)
  由于都是孩子,家境又不尽相同。
  有的富,有的穷……加之又是启蒙教育,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对孩子们而言,相对昂贵。所以每个孩子都配以一个小沙盘,以沙盘为纸,书写练字。沙盘长宽半米,里面铺着黄沙。孩子已废笔管做笔,依照着李基的讲解,在沙盘上写字。写的错了,用手一抹,即可重写,既不会浪费,也非常省力,是村学中必备的用具。
  言庆觉得,李基在教大家写字的时候,似乎增加了一些内容。
  讲解中,似乎加入了‘永字八法’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似乎有些深奥了。
  但对郑言庆来说,却正好合适。
  他一个野狐禅出身,别看能写一手颜体字,但对一些书法的基础,却并不知晓。永字八法,正好可以弥补他这种缺陷,虽是以隶书为主,言庆的收获却是巨大。
  正写着,李基悄然来到郑言庆的身后。
  看言庆一笔一划的临摹五苍,他轻轻点头。
  猛然,他伸出手,抓住言庆的笔杆子,往外一抽。可言庆猝不及防之下,笔管离手。扭头看去,却见李基轻轻摇头,“郑言庆,书求法,更求意。你笔下所书,其形已具,其意却匮乏……今后当苦练指意,否则徒具其形,终究难有大成就。”
  法,说的是笔法。
  有点收,贵紧而重,画勒,贵涩而迟……
  这种笔法上的学习,前人已做出了各种总结,可以慢慢琢磨;然而这指意,却需要有天赋,更需苦练。王羲之有指意传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这学堂里的孩子们而言,郑言庆的书法,无疑是个中翘楚。但正如李基课间所说的那样:起点不同,要求亦不同。
  很明显,李基对言庆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的要求。
  当天结课而论的时候,其他孩子最差也得了一个乙等的评价,而郑言庆,却只得了个‘丁’。甲乙丙丁,这‘丁’等评价,无疑最差。一般而言,先生很少会给学生以‘丁’论。可偏偏,李基对言庆要求的严格,令郑言庆也感觉到非常意外。
  这,也太严格了吧!
  但先生既然做出评论,言庆也只能接收。
  随着学子们一起,向先生行了谢礼之后,郑言庆颇有些意兴阑珊,低着头准备离开。
  李基又叫住了他……
  “郑言庆,你可是觉得不服气?”
  “学生……”
  李基笑道:“我知道你不服气,但我告诉过你,会对你要求严格;以同龄人而言,你笔法已初具形容,即使是王右军,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恐怕也比不得你。”
  “啊?”
  郑言庆瞪大了眼睛,心中奇道:既然王羲之也比不上我,那你还给我一个‘丁’等作甚?
  李基说:“但也正因为这样,你以后的成就,却未必能比得上王右军。小小年纪,其形已定。若求大成,当需多些磨练。我这里有一册《笔论》,你拿回去以后,要仔细的揣摩。当年,右军十二岁得《笔论》,然后又求学卫夫人。待他后来,又临摹碑帖,方才独辟蹊径,成为大家。你恰恰相反,未学基础,筋骨未生时,竟先学碑帖,使之形重意浅,走了偏锋。所以,我要你仔细阅读这一册笔论,待月考时,你需以此做出文章。若我满意了,自会把你成绩更改。”
  听得出,李基对郑言庆期许颇深。
  只是……
  郑言庆接过了《笔论》,心中不禁苦笑连连。
  人啊,还是低调一点的好。太出色了,终究是要倒霉的!
  从学堂里出来的时候,已是斜阳夕照。
  郑言庆拎着书袋,朝田庄走去。田庄距离窦家学舍,有一段距离。本来郑世安想让人接送,但却被郑言庆给拒绝了。原因很简单,郑世安如今正在风口浪尖上。
  别看天津桥事件似乎已经平息,但其实,不过是开始罢了。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
  对郑世安来说,天时就是郑仁基的态度,地利就是崔夫人的想法,而人和嘛……
  实际上,郑世安现在只占据了人和之利。
  郑仁基也许不会说什么,但崔道林依旧得崔夫人关照,这天时地利,都不占据。
  也许用不了多久,郑世安会慢慢的失去人和之利。
  到那时候,他祖孙的处境,可就要变得尴尬了……这种时候,郑世安更需恪守本份。言庆不过一家奴的孙子,若要人接送,肯定会落下诟病。而郑言庆自己呢,也不是个娇生惯养的人。每天走上一个来回,也算是锻炼身体,强健筋骨嘛。
  “弥勒转世,天下太平!”
  走在乡间小路上,郑言庆看见从对面,走了一行白衣人。
  这些人似僧非僧,似俗非俗,一边行走,一边口呼弥勒。田地中不少农人,见白衣人走过来,纷纷匍匐在地,叩首祷告。郑言庆不由得眉头一蹙,心生厌恶。
  他知道这些白衣人的来历,因为这些人,也曾在郑家田庄里出现过。
  似乎是某个宗教团体的成员,信奉弥勒,蛊惑世人。他们的信仰,不同于道教,也不同于佛教,在郑言庆看来,更像是一个邪教组织。整天在乡间传道,倒也招揽了不少信徒
  对宗教这种东西,言庆说不上好感,也说不上厌恶。
  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罢,都是应时代而生,而兴起。五胡乱华,北方大地战乱不止,汉人十不存一,黎民苦不堪言。人们无力去阻止战争,只好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于是佛教应运而大兴,开始在民间流传起来,使人们寄托来生。
  而道教呢,则为南方兴盛。
  南朝无力收服疆土,士大夫只能以清玄寄托。
  留恋山水,以各种行径来掩饰心中的那种悲苦。慢慢的,这玄道也就在上层阶级中,流传兴盛。
  总之,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出现的原因。
  但邪教则不然,更多时候,那是一些野心家们的掩饰。
  黄巾之乱也好,亦或者孙恩之祸也罢,都是如此。至于后世,邪教更成了敛财工具,令郑言庆深恶痛绝。这些白衣弥勒,大致上也是如此吧。虽然他们现在还未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可言庆却觉得,这些人迟早,会酿成大祸,到时候倒霉的,还是那些百姓。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阻止呢?
  白衣弥勒公开传道,连官府都不去管。
  而且他们又没有什么把柄,如果冒然去对付,弄不好会让郑言庆自己,陷入其中。
  回去以后,要和爷爷说一下,让他多注意田庄里的情况。
  莫要让这些白衣弥勒钻了空子,到时候连累整个田庄的话,那绝对是一桩大罪过。
  想到这里,郑言庆侧身让开一条路,看着白衣弥勒走过去。
  而在他们的身后,那些愚夫愚妇依旧跪拜在田间,不停的叩首,朝着他们的背影,念念有词。
  “……弥勒出世时,田一种七获,米长七寸,白如珂玉,干甜如蜜;如劫初米四寸也,衣寸从树生,自然而有……”
  大体上,郑言庆对佛经是一知半解,也不明白这经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能大致上听出一个意思:只要信奉弥勒,就可以不劳而获。粮食不种自长,衣服在树上生成。
  如若没有出现,那就是你不够虔诚。
  只要虔诚,就会如此……可怎样才算是虔诚呢?最终解释权,在白衣弥勒们的手中。
  看这情况,好像很严重啊!
  郑言庆一边想着,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中。
  郑世安早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就等着言庆回来。
  “言庆,今日学堂里,学得如何?”
  “得了个‘丁’。”
  郑世安一怔,“丁?怎可能是丁啊……你那先生莫不是个骗子,你这等聪慧,他为什么才给了一个‘丁’呢?言庆,是不是先生瞧着你不是纥豆陵家的人,故意欺负你?”
  “爷爷,不是这样的,先生这样子,也是为我好。”
  郑言庆连忙解释,总算是安抚住了郑世安。
  饭后,他突然问道:“爷爷,你有没有发现,最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