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骂出好孩子 >

第7章

骂出好孩子-第7章

小说: 骂出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个个都会读书。能够这样当然很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我就认识两个教师,他们两家都是两个女儿。个个女儿都会读书,不要父母操心劳神,高中一毕业就都考上了自己选择的大专院校。但是与同学院的其他教师的子女相比,他们这两家的子女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不读书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个会读书的,有一两个不会读书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不读书,不学些知识,将来又能干什么呢?因而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爱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却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读书对他们的重要性,却把读书当作苦差,不肯读书,一心贪玩,因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时候,于是他们上课不听讲,下课打闹,回家不做功课,不交作业。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自然也要受到父母的责骂。骂无法产生效果,父母在伤心之余,难免有些嫌弃,甚至骂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人家屋里的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期期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不知道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或者:“你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当然,骂归骂,实际上母亲并没有真的这样想,而且自己心里十分痛苦。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说多了却会刺激孩子的心理。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隐发性意识,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我清楚地记得五十年前读中学时,我寄居在父亲的一位朋友家里。他的一个儿子不会读书,成绩很差,父亲脾气暴躁,常以我为例来羞辱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寻了短见。
  对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会读书的孩子相比。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总之,父母应时刻记住: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广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大。那就是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材。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疼爱、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这样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不要威胁和埋怨
  我妻子从前的一个同事,她有一儿一女。她把两个孩子看得跟心肝宝贝一般。将近二十年来,她把一颗心都贴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只想儿女听话,在外不惹事生非,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小时候,确实也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了。女儿是老大,前年刚满二十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交个男朋友也无可责难的。但是,哪知俩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家过夜。母亲发现此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把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一个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耻,没有结婚就在男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好话说了一箩筐,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隔不多久,就又在男家过夜。回到家母亲当然又骂了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仍依然故我。后来竟然在男家住上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气死。于是母亲吼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去过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就给我滚!”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就给我滚”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都只是威胁。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就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女儿不怕她的威胁,走了。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不思,饭不想。过了一个星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姊姊找了回来。
  类似的威胁话我在左邻右舍中也听得不少。千百年来也常讲:“你再乱拿东西,我就打断你的手!”“你再往别人家里去,我看见了就打断你的腿!”
  这些话,我之所以说是千百年来常讲的,是因为这些父母亲,就是从他们的父辈们那里听来或学来的。在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当封建家长制盛行的时候,这些话也可能确实曾有过不小的威慑力量,管住了不少不听话的孩子。但是今天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威慑力量已小得可怜,几乎等于零;而且还常常造成母子母女间的隔阂与不愉快。所以要想规劝子女,还是得讲道理,循循善诱。我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交流思想,讨论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人学习。同时,我也深感我们的母亲们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工作。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于是有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闯了祸了吧?!”或“我再三跟你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吧?!”这些埋怨已无济于事。至于子女没有能听父母的话,所以这次才出了错。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无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数,也会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当前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恼和反感。我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过来人了,希望我们年轻的母亲们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尽量帮助子女改正错误,而不要埋三怨四!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作孩子的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
  ●不要讽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会骂:“这么简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子女,在不耐烦或感到失望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子女,青云直上,而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七、八年了,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乎:“你工作这么多年了,一个科长都还没有弄到手。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信任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第二章 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和缺点
  ●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过其实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夫妻要唱一台戏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对孩子不要说谎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