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9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离开工厂回到家里之后,孙纲还是难以忘怀参观时所看到的情景。
现在的中国,已经初步拥有了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专业自动化机床(包括凸轮轴控制的机械化自动机床)和相应的生产能力。
由于组合机床的生产效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甚至是上百倍,因此在大批量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和以前靠人数去完成大规模生产所不同的是,工业化大生产在现在的中国已经显现了它的力量。在华俄战争中,中国得以战胜俄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爆“枪海”和“炮海”的能力,而所需的人力和国家的负担比以往的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小。工业母机在这方面初步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而这些也是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和标准化作业的基础。
这其实也是孙纲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和战败的德国展开第二次工业合作高峰的目的。
由于机床行业生产的机床种类之多,要求之高超出一般人想象,想要单纯靠进口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就算你有钱去买东西,就如同当年的大清国,即使去买来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机床,但如果不能趁机消化吸收和掌握使用和生产机床的能力,而产品一旦需要更新,很多花费巨资买来的专业机床就都没用了,用钱买来的工业化就只能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在海水的冲刷下轰然倒塌!
而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自动化机床和生产线就是加工行业大规模生产的关键,而没有掌握这些并且大规模应用的国家,是没有资格去争霸世界的。
想到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煞费苦心的安排中国劳工(还有农民)去欧洲“打工”的行动如今已经开始收到了成效,他的内心满是欣慰之意。
还是那句话,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是实打实的。
你有很多钱,你可以买得到一大堆的东西,但你不能在短时间里往老百姓的脑袋里硬塞知识。
想要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对了,跟你说个事,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马月对孙纲说道,“在咱们那会儿,我在外企时记得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人的工作经历是某个著名大学毕业,在业内名头很响的企业干到总工、研究所负责人、首席专家什么的,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回到大学,出任教授、系主任之类的。他们写的书,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相当好,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看起来先进,而且很有说服力,很震撼人,对实际工作很有指导。相比之下,咱们国内常见的现象是博士毕业后就留校,一路干到教授、系主任,或一直在某研究所干,一直干到高级研究员、负责人。他们写的书,比人家的无论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差得太远了。他们在外面接项目干,满口高谈阔论让人无法辩驳,可干出的事实却经常是打脸的。我那时就想,如果我是教育部长,就下令,没有在工厂干满10年的,不能当大学教授,没有干到相当于总工的,不能当系主任。”
……
又有些说多了,明天加快!
……
继续求月票啊!
(一千一百三十九)仇恨的发端
“你这个建议非常有道理。咱们华夏民间的学风还带有不少大清朝那帮清流‘光说不练’的气息,正好改一改。”孙纲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取过笔将爱妻的建议记到了一个笔记本上,准备让教育部讨论完善并施行。
“你决定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手实在是太高了,”马月对孙纲说道,“我一开始还以为加入这样一个死不死活不活的国际组织没有什么用,没有往深里想,现在才知道,因为这个,咱们华夏已经没有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了。”
在中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继英国、法国、意大利之后的第四个常任理事国(因为被英法背后下了黑手,美国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因而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根据“与盟约不符之各国间条约予以废除和改正”和“公开邦交”等原则,中国自清代以来和西方列强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得到了“修改”,中国自此甩掉了自晚清以来外国不平等条约的压迫,真正以大国之姿出现在了世界舞台之上。
“这其实也还是由实力决定的,”孙纲微微一笑,“这也可以看做是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采取的战略收缩。”
“是啊,我听说英国国内甚至有声音要求把香港还给咱们。”马月说道,“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而且英国政府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还没有下文。”孙纲给她解释道,“英国人并不傻,咱们光复澳门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香港就在咱们肘腋之下,咱们收复是迟早的事,他们认为将来一旦爆发战争,想守也守不住,倒白白的便宜了咱们,还不如提前还给咱们,收缩兵力到外线。”
“看样子他们也懂得‘今天的退却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进’这个道理。”马月明白了过来,“那就是说,将来的二次大战,弄不好是和他们交手。”
“你说的不错,别忘了,历史到现在已经让咱们改得‘面目全非’了。”孙纲点了点头,“所以咱们绝不能有松懈的意思。”
“‘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教我的,我记着呢。”马月微微一笑,“咱们的孩子,也都记得。”
“和德国的‘易货贸易’一定要抓紧进行,他们缺的是工业原料和粮食,咱们需要的是他们的机械和技术。咱们中国目前在电气、无线电研究方面处于世界一流水准,但机械加工仍然不如这些欧洲老牌列强百年来的技术积累。”孙纲对她说道,“其实咱们的时间还是不多。别忘了在下一场大战来临之前,还会发生什么事。”
“记得,而且这一回。我是主角。”马月笑道。
1923年5月1日,中德两国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的易货贸易条约,根据双方的实际需要,规定中国以大豆、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等工业原料以及茶叶、瓷器等生活日用品换取德国包括各种精密机床在内的机器和相关技术。
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和德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中国历史学者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常常以“中德合作史上里程碑式的条约”等溢美之词来称赞这个条约对中国工业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而同样德国学者也高度的评价了这个条约,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条约,德国的经济才得以迅速恢复,并且很快摆脱了被协约国所奴役和压迫的地位,称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对双方的好处同样巨大”的平等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精密机械和加工技术。这个完全平等,双方享有相同的权利的易货贸易条约为中德双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它解决了因同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围堵所导致的无法进口所需机器和技术的困境,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使中国的农业提前进入了机械化的时代,也给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进一步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有了一支几乎无敌于天下的强大军队;对德国而言,在这个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市场再采购其他任何产品。在来自中国的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的支持下。凭着高素质的人民和过硬的工业技术,德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元气,到纳粹德国成立之时,德国又重新恢复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西北地区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差距很大,工业化的程度也较底,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铁路网和相应的运输能力也远远的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远远少于孙纲认为在现代化的西北地区所应该拥有的铁路规模,也比不上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规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十余年间,中国和德国在1923年签订的这个条约以及后来双方签订的一系列经济合作协定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西北地区的铁路网的规模急剧扩大。同时,来自德国的技术支持使中国得以提前完成了全国的铁路电汽化,在中国内地,象江西、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规模宏大的电汽化铁路。中国铁路得以加快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德国急需更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更多的工业原料,而德国人为中国建立更高效率的铁路运输线的想法也恰恰符合中国政府对把矿产丰富的西北各省份和西伯利亚地区建成为新的工业基地的要求。同时,德国人帮助建设的这些铁路网在军事上也有极大的价值和用途。这些铁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其高效和迅速为世人所称道。
在中国和德国所签订的一系列重要合作条约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协定就是《中德工业合作补充计划》的“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工业部、国土资源部、能源部、国家发展改革总署与德国大康采恩集团共同负责。该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可能来自印度的入侵,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再建设一个大的工业中心地带,以供中国长期的工业发展。
这个“五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再建设100余座大型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汽、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按照1923年签订的“以货易货”贸易协定中确定的纲要所显示的那样,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来实现这些计划。在当时看来,中国为这些工业基地的建设付出了相当高的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这些成本都被上升的价格所抵消。
在德国国社党上台后,同中国进行长期合作的德国公司集团和企业的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了德国国防部,使这些公司和企业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中国经济部长文恒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这个条约的另外一个补充协定——《中德信用借款合同》,由中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提供3亿金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将由中国提供给德国国防部的3亿金马克周转贷款实行现金交易。这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时期”,为以后的“中德同盟”奠定了基础。
而德国最终选择同中国结盟,除了因为中国对德国在经济上的帮助和两国的经济军事合作及长期的传统友谊所带来的亲近感外,对于和自己同属血亲民族的英法协约国的刻骨仇恨则是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
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必须于1923年5月1日以前向协约国交付200亿金马克的赔款,而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根本无力负担对协约国这样的巨额经济赔偿,而协约国不顾德国所面临的经济状况,依然坚持对德国的掠夺政策,并且蛮横地规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