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根本无法知道外面的情况,唯一的希望是,风雨军的威慑力和李中慧的政治能力。
大战进行了两个多时辰,这个时候,神龙战车的威力进一步显露出来。
在神龙战车后面得到充分调整的风雨军,开始逐渐扭转战局。
在消灭了杀进来的敌人之后,百里锡命令在神龙战车阵后的士兵燃起了浓烟,由于处在下风口,一下子,呼兰军都被呛得喘不过气来了,胯下的坐骑更是焦躁不安的来回跳动。
百里锡将手中仅有的五千骑兵调集起来,蒙上了早已准备的沾湿丝巾发动了进攻。(根据秋里战前会议的指示:碧蛇军的骑兵被派到了呼兰军的后方;赤狮军和秋风军的骑兵都集中起来,由洛信指挥,准备做最后的总攻。所以百里锡只能调动从白虎军划拨出来,用以交换神龙战车的那一个团的骑兵。)
谁也没有料到这场进攻居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久战成疲的呼兰人,根本没有料到风雨军会突然来个反攻,一下子有点措手不及。
五千人的骑兵分成两路,突然从神龙战车让开的两翼冲出,如同钳子一般的包夹正在神龙战车面前一筹莫展的呼兰军。
百里锡一马当先,杀入呼兰军中。许多呼兰士兵还没有来得及侧转过身,就已经被百里锡一枪挑下马来。跟随在后面的风雨军布成了锥形阵,犹如两把尖刀刺入呼兰阵中。虽然只伤及了皮肉,但是却引起了足够的惊慌。
朱大寿也很配合的传令神龙战车向前挪动,战车前方的刀枪无情的向呼兰骑兵压去,跟随在后的盾牌手和刀枪手一边保护推车手,一边寻机斩杀落单的呼兰人,或者偷袭呼兰骑兵的战马。弓箭手继续向敌人发射,神龙战车上的巨弩手,也不停的从战车上神兽的口中射出箭弩和石块。
而第二梯队的步兵则排成了整列的队形,整齐而地动山摇的步伐,给予了敌军无形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进一步扫清了由于队伍前进而被卷在战车后面的呼兰士兵。
这场小小的逆袭战,很快被反应过来的呼兰军所制止住,重新整顿好队形的呼兰军,最终压住了阵形,以优势的兵力打退了风雨军骑兵的反冲锋,重新占据了优势,甚至还趁机利用神龙战车移动所产生的空隙,来了一场反冲锋。
只是在朱大寿、百里锡沈着冷静的指挥下,方才避免了风雨军的再次崩溃。
但是战斗到现在,呼兰军所承受的损失,终于还是使得后方的哥舒行文有些坐不住了。
他一挥手,终于决定出动主力,解决整场战斗。毕竟即使是打败了风雨军,他还要对付梅文俊和林仁山,此外这支军队也是他在呼兰的内斗中拥有安全与权力的保证,所以他可不想在这样一场战斗中损伤太大。
最重要的是,他已经确定了秋里派往呼兰军后方的那支骑兵,不过是一支疑兵,不由得产生了没有了风雨的风雨军计仅止于此的感觉。
虽然对于按兵不动的风雨军骑兵还有些忐忑,但是对于呼兰狂骑兵的作战能力,哥舒行文有着绝对的自信。更何况除了这一万狂骑兵之外,还有六万最优秀的呼兰健儿,这些都是他军队精锐中的精锐,这也是他多年征战累积下来的家底。
不同其他呼兰军,夹杂着被抓来的壮丁,这七万人个个都是正宗的呼兰子民,忠诚无畏,身经百战。
在哥舒行文的带领下,狂骑军一马当先,冲了过来,改变了整个战局。
呼兰军上下显然对于狂骑军有着不可思议的信任与崇拜,一看见这支军队上阵了,顿时间,士气大振,欢呼声响彻整个战场。
狂骑军也没有辜负这种信任,他们居然没有使用传统的长枪,而是每个人都抡起了瓜锤,砸向神龙战车。承受不起如此重力的打击,正面的三百多辆神龙战车一下子就被摧毁了。
顷刻间,使得呼兰军头疼无比的神龙战车阵,便遭到了瓦解。
接着,全副武装的狂骑兵又拿起了长枪和战刀,无情的挥向失去神龙战车掩护的风雨军战士。成批的战士永远的倒下了,几乎没有一个士兵是狂骑兵的对手,许多战士临死的一刻依然睁大着自己的双眼,不甘心的望着蓝空。狂骑兵犹如一把利剑,狠狠地刺穿了风雨军的要害。
而与此同时,跟随在后面的六万呼兰骑兵也紧随其后,顺利的撕开了风雨军的防线,整个战场重新成为呼兰军屠戮的地狱。
虽然风雨军的将士,依然前仆后继的战斗着:
朱大寿将剩余的战车编组成了几个圆阵,掩护着步兵继续抵抗。
百里锡竭尽全力鼓舞着士气,冲杀在第一线。
秋里也带领着骑兵加入了战场,迎向狂骑兵,力图遏制住敌人的猛攻。
然而无论如何努力,这个时候的战局,已经无可避免的倾向了呼兰这一面。从某种角度看,风雨军的苦战,似乎是在为了荣誉而作的垂死挣扎。
就在呼兰人以为可以结束战斗的时候,右后方山丘后,隐隐传来令人心惊的阵阵轰鸣声,伴随着大地轻轻地颤动,不一会满山遍野的骑兵从山坡上一泻而下,震天撼地,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绿莹莹的山坡,顿时被夕阳掩映下的片片刀光剑影所覆盖淹没,原本硝烟弥漫的大地,更加猛烈的沸腾起来。
铁蹄轰鸣,刀光如闪,枪林似海,洛字大旗迎风招展,透露无尽的狂野,放纵无限的飘扬,以最狂放不羁的野蛮姿势,在眼前这片已被战火烧的疲惫不堪的辽原之上,倾泻奔逐着。
原来,在哥舒行文出动主力的同时,早已急不可耐的洛信,终于获准率领三万骑兵伏鞍跃马,绕到右后方进行突击。
此时,昏黄的夕阳也似乎不忍目睹即将来临的惨剧,偷偷的躲到了山坡之后。
呼兰军一阵大乱。但是,身经百战的百战雄师很快镇定下来,一路兵马阵势都未集结完毕,就一路狂奔地往前迎去。
只见钢铁的巨蛇,猛地冲向迎面而来的呼兰大军。马蹄声如雷鸣般轰隆鸣响,在天地间回荡。大地更是在脚下剧烈地颤动,令人有地动山摇的感觉。
像脱缰的野马,又像发狂的猛兽。狂野而豪迈的洛信骑兵伫列,犹如一股无坚不摧的洪流,携着从山坡上一泻而下的威势,急速蛮横地压向敌军阵列。
不一会双方就进入了弓箭手的射程中,箭矢划破天空,黑压压的迎向奔驰的双方。
一片哀号声透过双方厚重的阵势回荡在天际,冲在最前面的双方骑兵,齐刷刷倒下一片,而后面的人踏着前面的尸体继续冲击。
双方只来得及射出一波箭矢,骑兵就开始正面冲撞了,就如同两股滚滚洪流狭路相逢,激起无数飞溅的狂滔巨浪,那是双方骑兵厮杀的刀枪溅出的火花!
金属的碰撞声不绝于耳,人马的喊杀声充溢天地。
洛信挥舞着兵刃,在人群中厮杀开。所过之处,人仰马翻,将死兵亡。独眼而狰狞的表情,更是令人胆怯。
血肉横飞,尸骨遍野。没有道德的束缚,没有正邪的区别,在这里只有弱肉强食,只有强者生存!由于洛信大军早有准备,以逸待劳,且携着从山坡上一泻而下的威势,速度已经完全展开,而呼兰军却是疲劳不堪,措手不及且不成阵势,所以在洛信大军蛮横的重压之下,纷纷给撞倒在地。
哥舒行文至此才发现自己中计了。原来风雨军所有激烈的战斗,所有战士的牺牲,都是为了这三万人的突击。
运用十七万人的兵马作为诱饵,死死的缠住呼兰军,为的就是给这三万人创造决定胜负的机会。看来对方的指挥官不仅有风雨的赌性和谋略,其做事风格之狠辣,更是令人感到胆寒。
忙于进攻和杀伐的呼兰军,不当心掉入了陷阱,在给予风雨军巨大伤亡的同时,整个呼兰军也已经深深的陷入了战场。
之前秋里率领的四万骑兵以逸待劳的迎了上去,死死的缠住了呼兰的狂骑兵,根据一万狂骑兵相当于三万圣龙军的计算公式,风雨军在兵力上还略占优势,这也就意味着狂骑兵没有给予风雨军致命的一击,无法迅速的结束战斗。而随着战局的不顺利,狂骑兵不耐久战的弱点,也势必会慢慢的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没有了狂骑兵的威胁之后,剩余的神龙战车再次部署成为圆阵,掩护着步兵,牵制住其余的呼兰军。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哥舒行文绝对有足够的自信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偏偏这个时候,洛信的骑兵出现了。哪怕在半个时辰前,哥舒行文也不会在意这样一支军队,相等数量的呼兰军足够抵挡并击溃这次突击。然而问题是如今自己手中已经没有整列的呼兰军可用了,为了取得最低伤亡的胜利,自己已经将所有的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正面战场。在运用传统分割包围敌军战术的同时,自己的部队其实也同样被分割了。刚才好不容易才凑齐的一支部队,已经是自己所能调动兵力的极限了,而现在也被洛信毫不费劲的击溃了。
对此,风雨在事后评论道:「许多人都没有自觉的意识到,在大规模军团决战中,战略预备队的重要性。一支准备充足的战略预备队,在适当的时候投入适当的战场,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使整个战局由此而形成令人惊诧的戏剧性转折。」
不管怎么说,没有注意敌人预备队的调动,的确是哥舒行文无法原谅的错误,不过这个时候的哥舒行文已经无暇懊悔了,因为他发觉一个更大的灾难正等着他。
~第四章 夺取胜利~
洛信的三万骑兵如恶狼扑食般的杀了下来,来不及整军迎战的呼兰军,顿时成了恶狼的美餐,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窘境。
这就是战争,无论一个人的战斗力如何高明,面对着千军万马的时候,所能够感受的也只有无力和无奈──战争是整体的艺术。
无法形成团队力量的呼兰健儿,在汹涌而来的洪流面前,迅速的被吞没。
洛信虽然有些鲁莽,但是多年来在生死存亡系于一发的战斗中所累积的经验,以及来自于野性的直觉,绝对不容小觑。
仅仅凭着感觉,骑兵迅猛而准确的插入呼兰军的要害,所造成的杀伤力和引起的混乱令人瞠目结舌。保持着完整的锋矢阵形,在洛信一马当先的统率下,看似毫无目的乱窜,事实上却又扎扎实实的捅在了呼兰军的痛处。比大批呼兰勇士尚未发挥实力就被砍倒更糟糕的事情是,洛信的冲锋引起了整个呼兰军的混乱。
除了看到洛信杀来而迎战的第一批呼兰士兵外(这支军队是哥舒行文在混乱中,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再也没有遇到象样的呼兰军有组织的抵抗了。
每当呼兰军试图集结起来的时候,都会面临洛信的猛烈冲击。这三万人就这样在近四十万人决战的大战场上,居然来去自如,横行霸道,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就在整个呼兰军被洛信的冲锋给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其余的风雨军却在秋里等将领的调度下,开始了重新的集结和调整。
当哥舒行文警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和风雨军的位置,产生了戏剧性的对调。
被一小部分风雨军引诱的呼兰军,目前是眼睁睁的面对着大河。而在呼兰军的背后,则是凭借神龙战车,筑起了一道活动战壕的风雨军主力。
人数远远超过十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