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得不归功于李逸如优秀的战术才华。
战役进行到现在,无论敌我都不得不承认,战场的局势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李逸如所完全的控制和掌握。
在原本笈多的安排中,十万印月大军的作战任务仅仅是依赖选择好的有利地形,进行拖延牵制的防御,以等待另外两路大军的到来,对圣龙远征军进行聚而歼之,因此两翼的骑兵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策援和机动的力量来部署。
就这点而言,笈多的盘算是非常明智和实际的。
因为从来都有着不重视骑兵传统的印月半岛,骑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逊于从长期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切身体会到骑兵在作战中重要性的圣龙人。
因此印月大军所拥有的那一万骑兵,根本无法和圣龙远征军庞大而精锐的骑兵部队相抗衡的。
只可惜局势的演变完全打乱了印月人的计画,圣龙远征军从后方的突袭迫使印月人的防御体系彻底瓦解,不得不转而展开了对正面圣龙远征军本阵的强攻。
于是原本作为策援和机动力量的印月远征军,也不得不担负起超越了他们力量的作战任务──和圣龙骑兵硬碰硬的决战,争取获胜固然好,否则至少也要确保两翼的安全,避免重蹈波拉斯王公在日河与风雨决战中,大军被风雨的骑兵从两翼压缩在有限的空间中,以致几乎全军覆没的覆辙。
在经历了这两年和圣龙远征军的连续作战之后,饱尝远征军骑兵冲击奔袭之苦的印月人,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个艰难而且令人感到沮丧和悲观的作战任务。
唯一让他们感到宽慰的是,由于圣龙远征军抽调了其骑兵主力对印月大军后方袭击,因此远征军正面的骑兵力量被大大的削弱了。
这也或多或少给了那些对骑兵决战并不看好的印月将领们一线希望,认为自己的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至少能够暂时确保两翼的安全。
数据似乎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和圣龙远征军的这场骑兵决战,双方的兵力竟然是如此相近──一万零七百印月骑兵,面对着九千九百七十三名远征军的马上健儿。
这样的数字似乎让印月人多少感到一点轻松。
然而,他们大错特错了。
在整个战场之上首先获取压倒性胜利的,正是这场骑兵决战。
相反于印月人将自己的骑兵均分成两队,以左右各五千骑兵的兵力呼啸而来,亲自指挥作战的李逸如,却将自己的部队以左翼三千骑兵,右翼六千九百骑兵的兵力部署反击,从而出现了在远征军的右翼,也就是印月人的左翼,兵力原本劣势的圣龙人反而占据了局部的优势。
不仅是战斗力,而且还有数量。
当然,李逸如之所以敢如此部署,完全是源于相信凭借自己骑兵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在远征军左翼的三千骑兵,应该能够抵挡对面疾驰而来的五千印月骑兵足够的时间,以支撑到整个战局的大功告成。
时间对圣龙人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左翼骑兵不能够支撑足够长的时间,还是远征军无法在整个战场上尽快击溃眼前的敌人,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前者将导致远征军正节节获胜不断进逼的步兵的左翼,完全暴露于印月骑兵的屠刀之下,而后者更糟糕,那就是整个远征军将会面临三倍于己的印月大军的团团包围。
因此,李逸如不想浪费时间,他是整个右翼骑兵冲锋的第一人,如同身处危急之中的所有优秀将领一般,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选择了身先士卒来激励士气。
尽管已经经历了不少的战争,李逸如还是头一次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和他所崇拜的风雨一样,年轻的都尉更喜欢掌握全局的那种从容,不过这一次的亲历战场却让他有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感觉。
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是非常刺激,同时也是非常惨烈的。
整个人颠簸在疾驰的战马之上,凛冽的狂风如同刀割一般的吹拂脸庞,耳际唯有呼呼的风啸,紧握着缰绳,躬伏于马背,整个世界仿佛都浑沌一片。
双方都不时有倒楣的骑士被弓箭射中,栽倒于地上,也偶尔有疾驰的战马一个踉跄将自己的主人翻倒在马下。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箭毙命反而是最好的结局,否则随之而来的千军万马的踩踏,让幸存者纵然有机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也不过是刹那的功夫,必然的下场就是为这一片沃土平添几分肥料。
渐渐的,拉进了距离,金属的撞击和沉闷的喊杀,开始荡漾在战场的上空。
四周到处都是飞扬的尘土,举目无不都是奔腾的战马。
置身于战场之上,李逸如方才微微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这个高速运动、不停厮杀的疆场,根本就不容思考和冷静的余地,有的只是飞扬,只是纵情,只是杀伐,只是投入,只是忘我……
鲜血在不停的流畅,不断有人落马,不断有人冲杀往返,一个又一个来回的在平坦的土地上驰骋。
不论是权高位显的将军,还是贫穷无闻的士兵,在这样的修罗场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力量的较量,这是生死的角逐。
刀枪箭矢,一般无二的都是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是如此轻易的就可以毁灭,又是如此顽固的挣扎求生。
杀,杀,杀!
没有第二个选择,不是杀人就是被杀。
银色的盔甲早就染成了血红,黑色的斗篷如今也透着紫色,武器被手臂麻木的挥舞,带走了生命,挥洒着热血。
幸好,整个战局的各个方面早就在开战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下来,如今也正如李逸如所预计的那样运行。
无法总体指挥全局的李逸如信任自己的同僚,相信他们有着足够的能力应付各自所面临的战局,而他现在,则必须全力以赴的对抗眼前的敌人。
唯有击败这些印月骑兵,圣龙远征军才能够抽调出闲余的兵力投入到其他各个方向,给印月大军以致命的打击。
的确,高原骑兵的统帅迦岚王子,赤狮军年轻的校尉褚频,高唐僧兵的将领康莫,印月奴兵的首领吉牙思、哥里兄弟……
无论是高层的还是基层的远征军将领,还有最低层的士兵,他们都没有辜负了李逸如的希望,因为他们支持到了最后胜利的到来。
同样,李逸如也没有辜负这些袍泽的期望,因为李逸如最终还是赶在印月援军到来之前,获得了这场骑兵决战的胜利,支援了整个战场。
印月骑兵虽然抗击得非常顽强,但终究不是远征军的对手。
尤其是印月人的左翼,由于人数的劣势很快就被远征军压着打,很多人在面对面的一个来回冲刺中就被圣龙远征军的将士刺中坠马,还有很多人则左支右挡,刚刚躲开这一把枪的威胁,却又撞上了那一把刀,摆脱不了的是死亡的宿命。
渐渐的,印月人的伤亡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战斗力大幅下降,而战斗力的下降又带来了更大批的伤亡,力量的天平越来越朝圣龙人的那一边倾斜,胜利女神的微笑似乎也已经为远征军绽开,越战越气馁的印月人则开始了崩溃。
「大好男儿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
见此机会,李逸如振臂一呼,集合了远征军右翼的骑兵发动了犀利的猛攻,很快就冲散了印月人的左翼。
印月零散的骑兵或者向后撤退,或者朝左面广阔的远方逃逸,而更多的人则永远的留在了这一片方圆之上,成为了历史的佐证。
取得右翼胜利的李逸如,并没有急忙支援左翼的骑兵。
一方面远征军左翼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是高超的骑术和出色的战斗力,让他们如今不但没有出现危机,反而和印月人平分秋色,照此发展,随着时间的延续,甚至有能力独立战胜对面的敌人。
另一方面,相隔着庞大的步兵方阵,右翼的骑兵要想支援左翼就不得不绕回自己的出发点,兜一个大圈子,而此时此刻最需要远征军集中力量突破的,却是印月步兵退缩后的防御圈。
面对如此战局,已经在战场上成长为出色指挥官的李逸如,当然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他马不停蹄的指挥着士气高昂、气势如虹的骑兵,呼啸着,挟着胜利的威势,奔驰着冲向印月步兵的左翼。
狂风闪电般的冲击,很快造成了印月大军步兵方阵左翼的巨大伤亡。来回奔驰的骑兵肆无忌惮的杀入方阵之间,藉助冲锋带来的力量和速度,风卷残云一般的扫荡着可怜的敌人,带来的不仅是死亡,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和恐惧。
如同又加给了饱受重压的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数千骑兵的闪电冲击,很快就打破了僵局。
看着自己的战友仿佛稻草般的被割倒,原本屡遭打击、士气消沉的印月大军,再也无法支撑下去,战场上的士兵出现了大批大批的投降和逃亡,摇摇欲坠的防线即便将毫不容易安抚下来的战象调集过来也无济于事。
印月大军的防线越来越被挤压,面积也越来越小,幸存的印月人狼狈的躲到了象群结成的阵内,藉助笨重的大象暂时迟滞了远征军骑兵的猛攻,但是还没等他们喘口气庆幸,就发现远征军随即发动的远射,让这些刚刚安静下来的巨兽再次闹腾起来,这无疑是抽去了印月人最后的依靠。
绝望的情绪顿时弥漫在了整个印月大军之中。
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已经不再对胜利抱有幻想,谁都明白大军的覆没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在这个时刻当印月的将士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右翼竟然产生能够夺路而逃的空间之后,便再也无心作战了。
前方的士兵拼死狂奔,后面的士兵则不顾远征军弓箭的威胁和刀枪的掩杀,喝骂着朝前压去,蜂拥的士兵自相践踏着,为了生存,甚至不惜用刀枪面对着刚刚还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无论是笈多还是他的将领如何喝骂申斥,都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甚至这些将军们也为了避免作远征军的刀下之鬼或者阶下之囚,明智的选择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忍辱负重。
大会战很快就变成了击溃战。
原本苦苦支撑的印月大军右翼骑兵,看见了本阵的狼狈,率先抽马扬鞭狂奔撤离战场。
尾随其后的是好不容易从远征军的空隙里拼杀出来的印月步兵,和丢弃了战象的象兵。
至于他们那些依然倒楣的、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同伴,则一边咒骂这帮自私自利丢下自己撒腿逃跑的同胞,一边又眼红羡慕他们的好运,暗中则向自己敬仰的神灵祈祷着,兀自在为自己的逃出生天而奋斗。
故意留下一点点空间让印月人逃逸的圣龙远征军,此时则轻松了很多。
步兵们在后面用弓箭和刀枪接受着无心再战的印月人的投降,顺带屠杀着的少数顽抗到底的白痴,骑兵则呼啸着,跃马扬鞭疾驰纵横,尾随追击溃逃的敌人,进一步的扩大着战果。
至此为止,圣龙人获取了毫无疑问的胜利。
鉴于另外两支印月大军即将赶到,李逸如非常心满意足的见好就收,吩咐追击的骑兵不要太过于恋战,同时命令战场的步兵迅速收拾战场、整理战利品,准备转移。
年轻的都尉很得意自己指挥的这一场战役,尽管在这之前曾经在居萨罗和日、月河的北岸,这位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夫人的族弟,都已经用显赫的战功,证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