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羌族迁到柴达木盆地后,发现新据点实在贫瘠,就向汉朝官员请求“愿得度湟水,逐人所不田处以为畜牧。”汉朝官员虽然没同意,但也没明确禁止,于是诸羌“遂度湟水,郡县不能禁。”这样羌人又得以生息。过了十来年,羌族诸部落决定联合起来和汉朝做斗争(这不大可能是军事上的冲突,多半不过是经济利益上的讨价还价罢了)。而愚蠢的汉朝政府竟在羌族诸部落开会时发兵突袭,将羌族诸酋长“四十余人斩之,”又“放兵击其种,斩首千余级。”这样一来“于是诸羌怨怒,遂寇金城。”羌族又开始作乱。这时羌族出了一位名叫烧当的部落酋长,他在统一了羌族诸部落后被推举为羌族大酋长(他的事迹类似于后世的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由于匈奴已经逐渐衰落,羌族遂和匈奴并列成为令汉朝最为头疼的边患。
王莽篡汉后引起了天下大乱,甘肃一带被凉州军阀隗嚣占据(就是得陇望蜀的“陇”)。隗嚣对羌族也很头疼,他干脆花重金聘请其为雇佣兵。隗嚣被刘秀消灭后,羌族酋长滇良继续作乱,后来被东汉开国的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来歙、马援所败。再后来东汉政府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上任后将羌族诸部杀得抬不起头来。马援升官后一走,他的继任者昏庸无能,于是羌族便再一次繁荣昌盛起来。就这样打打停停断断续续数百年,一直到东汉灭亡三国归晋,都没有彻底平定羌乱。西汉的最大外患是匈奴,到了东汉,对西羌的战争就成为政府最大的军事支出之一,仅东汉顺帝永和年间(公元136年—公元142年)的支出就达八十余亿,对羌作战累年死者人数竟然高达百万。
三国时魏蜀两国都和羌人进行过战争,并相继得胜,魏国名将夏侯渊、蜀国名将马超等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不过两国西羌都对采取防御加和解的政策,争先恐后地结好羌人,所以羌族总体上混的不错。顺便说一句,《三国演义》书中所列举的那几个羌王几乎都是虚构的,比如彻里吉,就很难说有这个人,而轲比能则更是张冠李戴,实际上轲比能其人是靠着偶然机会当上了鲜卑大酋长,司马懿掌权后他被魏国刺客所杀,轲比能死后他的本支也逐渐衰微。可以说轲比能与羌族是八杆子打不着的。
为了专心对付蜀国,安抚羌人,魏国加封西羌大酋长姚柯回为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姚柯回的儿子姚弋仲从小就有过人的枭雄气质,“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永嘉之乱时候向东迁移,“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 应该说少年姚弋仲算是比较有野心的。刘曜击败陈安的叛乱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加封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平襄公,并给了他一块封地。不过石虎灭前赵后,大概是脾气相投的原因,姚弋仲和石虎很合得来。姚弋仲建议石虎说:“明公握兵十万,功高一时,正是行权立策之日。陇上多豪,秦风猛劲,道隆后服,道洿先叛,宜徙陇上豪强,虚其心腹,以实畿甸。”石虎认为姚弋仲的话很在理儿,就加封他为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石虎夺权后将姚弋仲和他的部族迁徙到河北清河(今河北衡水附近)。
姚弋仲性格耿直刚正,即使在宫殿上也和石虎你我相称。石虎也知道这个倔老头虽然脾气硬,但绝对不会造反,对他是又敬又怕,姚弋仲大概也是惟一一个既让石虎畏惧又让他绝对信任的人。石虎杀死石宣后,高力兵扯旗造反,石虎因为忧虑而生病,年已七十的姚弋仲听说后就骑马来看他。石虎因身体不爽不想见人,听说姚弋仲来了,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石虎就叫人把自己没吃的饭送给姚弋仲吃。姚弋仲大怒,砸了盘子说“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说完就自己走进门去,将病榻上的石虎数落(原文就是数落)了一顿: “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汝病久,老羌请效死前锋,使一举而了。”石虎见姚弋仲来势汹汹,只好抱病上殿加封姚弋仲为侍中兼征西大将军,并将自己的铠甲和战马赏赐给他。姚弋仲对石虎说:“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石虎且怒且笑,但不和他计较。后来姚弋仲果然大破高力兵。“以功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进封西平郡公。”
不过,就算姚弋仲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挽回后赵帝国的败亡。石虎病死之后,后赵帝国很快就在内乱当中垮台了。
后赵陷于内乱时,姚弋仲率其所部在洛阳一带观望事态的发展。冉闵称帝后大举消灭羯人,姚弋仲就派儿子姚襄率军抗击冉闵,救助襄国的石祗。当姚襄击败冉闵凯旋而归时,“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 不久,姚弋仲就去世了。
姚弋仲死前,总算看透了乱世的本质,不再有逐鹿中原之心。他在临终前对儿子姚襄说:“吾本以晋室大乱,石氏待吾厚,故欲讨其贼臣以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 姚弋仲终年七十三岁,在当时算是很长寿的了。
姚弋仲死后,儿子姚襄继位。遵照父亲的遗嘱,姚襄带着族人投奔了东晋,被封为平北将军兼并州刺史。
和羌族血缘关系最近的是氐族,两个民族大都混居一处,以至于经常是“氐羌”并称,但从地缘上来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氐族大概生活区域偏东南,四川北部占多;而羌族则偏西北,甘肃、青海交界处多。
有一种说法认为氐族是巴族和羌族的混合种,其前身是巴族的一支,秦汉时期居住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刘邦被封汉王前,四川全境还是极其荒蛮落后的,根本就是中国化外之地(看看三峡巴人悬棺,都是秦汉时期的东西,竟然没有文字记载)。秦统一天下后,统治者认为巴人彪悍难治,就设立了一个黔中郡来治理巴族聚居地,并象征性地收取赋税(年缴四十)。而巴人自古以来就没缴过税,因此对秦朝的这种政策非常反感,巴人语言把赋税叫做賨(这个字念丛),所以巴人也称呼为賨人。后来刘邦还招募巴人入伍参加楚汉战争,因其作战有功,汉朝免除了当地的赋税,并把这个地方更名为巴郡。到了三国时期,巴人参与了张鲁发动的叛乱,被曹操所平定,巴人中的一部分迁徙到临渭(今陕西宝鸡),更名为“巴氐”。巴氐与一部分羌族交流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心得,就演变为后来的氐族,又称为“东羌”。
当时的氐族还处于比羌族还要落后的发展阶段,在苻洪被推举为氐族盟主前,氐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实际上苻洪的祖先“世为西戎酋长”,就是说苻家不是纯重庆人,而是来自于西边的外来户)。氐族各部落大都散居在山区的小盆地中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干扰,亦无上下级隶属关系,并且经常迁徙(注意这个民族并不靠马来迁徙)。氐族人同时吸收了汉族和羌族的先进文化,但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和语言(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于羌)。
刘曜在长安称帝后,四处征募能人,苻洪因为“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被族人推为盟主并被刘曜封侯,但苻洪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时刘曜就兵败被杀,族人们又建议苻洪向新来的主子石虎宣誓效忠。石虎也不知道苻洪究竟是干什么的,听说他不单单是个盟主,还曾经被刘曜封为侯,一高兴就加封苻洪为“拜冠军将军,委以西方之事。”苻洪也像姚弋仲一样给石虎出主意,建议石虎“宜徙关中豪杰及羌戎内实京师。”石虎更加高兴,夺权后果真把不少当地人迁徙得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连带着把提交这个提案的苻洪和姚弋仲一并迁徙到河南枋头去搞军垦。由于苻洪军垦有功,被石虎“封西平郡公,其部下赐爵关内侯者二千余人,”苻洪也成为了事实上的氐族领袖。至此,氐族也像羌族一样稀里糊涂地卷入到了这场历时百年的大混战当中,同样经历了从无名到辉煌、从鼎盛到灭亡的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石虎虽然为人残暴,但他对英雄豪杰还是非常敬重的。所以姚弋仲、苻洪等人都和他私交甚笃。当年以对谁都不买账而闻名的冉闵(这时候他的名字叫石闵)曾进言石虎说“苻洪雄果,其诸子并非常才,宜密除之”,石虎没有上冉闵的当,反而对苻洪是“待之愈厚”。
石虎死后,他的儿子们可没有他这么厉害的战略眼光。后来“及石遵即位,闵又以为言,”石遵听了冉闵的一番话后,头脑一发热,就免去了苻洪的职务。“洪怨之,乃遣使降晋。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有众十余万。”不久苻洪被后赵降将麻秋(就是那个和慕容恪、谢艾打仗屡战屡败的家伙)刺杀身死,他的儿子苻健继位。
后赵灭亡的时候,姚弋仲和苻洪都先后投降了东晋。如果东晋稍微有点战略眼光的话就算是不重用他们但也绝对不能放跑他们,可是东晋的统治者就是这么愚蠢,先是将苻健放跑到了关中,紧接着又把姚襄逼反到洛阳。后来的近百年中氐族的前秦和羌族的后秦带给东晋的苦头之多,看过《五胡录》的同志们应该都有所了解吧。
苻健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很清楚后赵帝国和东晋帝国对他而言都不是什么好鸟,他自己的封地枋头正处于两方的边界,将来一旦南北打仗,哪一方都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于是苻健就孤注一掷,带着族人突然迁徙到关中,然后以既成事实来告诉东晋朝廷,自己为东晋立了大功,朝廷是不是也该意思一下,赏个面子把关中就手送给自己得了。
东晋朝廷对苻健的叛逆行径十分恼火。在苻健自称秦王之后,东晋派遣镇西将军谢尚和梁州刺史司马勋从东、南两路出兵讨伐苻健,结果两路大军均被苻健击败。从此,苻健在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不久就公然宣布称帝。
苻健称帝的消息彻底激怒了东晋,接下来的一幕就是搞笑的东晋殷浩北伐,殷浩所率大军的先锋官就是在苻洪之前投降东晋的羌族领袖姚襄。
姚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部将都认为他“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由此姚襄得名“小孙策”。当他向东晋豫州刺史谢尚投降的时候,谢尚对他十分敬重,“命去仗卫,幅巾以待之,一面交款,便若平生。”而有趣的是东晋大权臣殷浩认为姚襄抢了他的风头,“殷浩惮其威名,频遣刺客杀襄,”可见殷浩的见识比谢尚差远了。结果“刺客皆推诚告实,襄待之若旧。”殷浩又派亲信魏憬“率五千余人袭襄,襄乃斩憬而并其众,浩愈恶之。”姚襄派部将权翼质问殷浩,殷浩顾左右而言他,等权翼走后“浩遣谢万讨襄,襄逆击破之。浩甚怒。”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殷浩和姚襄之间关系恶劣到如此地步,殷浩还是坚持让姚襄做自己的先锋官,不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结果在殷浩发动大军北伐时,姚襄“击浩于山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