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军占领了黄河南岸的诸要塞,很快就发现不是什么好事,这几个城市都是空的!没有一粒粮食,也没有一个居民(很像《银英》里的亚姆力札战役,帝国军面对盟军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也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这次拓跋焘做得更绝,凡是当地流民一律杀掉)。十万大军需要的粮食只能从大后方建康通过水运途径送过来。
庆功会又开了一个月,又赶上了中秋节,好歹也得等大家吃完月饼再打仗吧。等过了中秋,吃饱喝足的到彦之下令渡过黄河收复沦陷已久的河北失地,宋军的第一支先头部队刚过河,就遇到了魏军精锐骑兵的伏击,守卫黄河北岸的就是曾活捉赫连昌的冠军将军安颉和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
六
宋国和胡夏联手,趁北魏远征柔然时发动了第二次南北大战。北魏三面受敌,形势乍一看很危急,但经崔浩一分析就发现没什么可怕的。宋军和胡夏都不愿意先和北魏拼命,一个比一个懒,宣战半年了连正经的会战都没打过一回,白白丧失一次大好机会。不久北魏击败柔然,主力得胜回到平城,拓跋焘反而有了更强大的力量来对付宋国和胡夏。
先打哪个好呢?宋军已经占领了黄河南岸,随时都有威胁河北重镇邺城的危险,但宋军统帅到彦之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完全受几千里外的皇帝刘义隆的遥控。远在平凉的赫连定却是如同崔浩说的那样,是“残根易摧,击之必仆”,消灭赫连定后,可以从潼关往东出击,一路是千里大平原,正好发挥骑兵的优势,足可以让江淮之间片甲不留。于是下一步作战的对象,不是近在咫尺的到彦之,而是数千里外的赫连定。
占据甘肃南部到青海东部的西秦也是凉州后期幸存的国家之一,乞伏炽磐在世时还能勉强和胡夏、北凉一较短长,等他死掉后,儿子乞伏暮末继位(连名字都起的那么衰,还打什么仗啊?),西秦的武运也不见得要长久了。
西秦缺乏大将,国君又不是什么牛人,不像北凉的沮渠蒙逊担任能呼风唤雨的妖术师那样有前途。西秦经常遭到胡夏和北凉的联合打压,乞伏暮末不得已只好派使者向远在平城的拓跋焘投降,主动要求将国土和人民并入北魏。有此等好事,拓跋焘自然满口答应,许诺说将来把平凉和安定两块地方分给他。乞伏暮末就放弃国土,烧掉首都,砸毁皇宫,带领宗族部落一万五千户艰难地往平城方向迁移,路过上邽时他们遭到了赫连定的进攻,胡夏军将乞伏暮末和他的族人都包围在了南安城。正当赫连定四处调集军队准备吃掉西秦最后这点残余势力的时候,北魏大军已从统万城出发乌压压一片杀向平凉来了。
当时赫连定正在安定作战,听说平凉遭到袭击,赶紧自带两万步骑兵来救援,半路上进入了北魏军的埋伏圈,结果损失惨重。赫连定擅长运用步骑兵混合的方阵作战(和苻登的方圆大阵一样的罗马作战风格。但苻登的方圆大阵却综合了东西方战阵的优点,既有坚固的阵形来防御敌人的突击,又有强大的机动兵力来配合攻防,战斗力相当惊人。赫连定可不懂这些道道,他的步骑方阵更偏向于西方,就是向四周支起兵器平均分配实力。这样的话反而没有重点可言),北魏骑兵一开始作战不利,后来瞧出了步骑方阵的弱点,集中兵力攻击一点,这下子胡夏军可就扛不住了,不久阵形就被源源不断涌入的北魏骑兵冲垮,万余人战死,赫连定身负重伤,单人独骑逃回了上邽。
赫连定一打败仗,胡夏的安定和长安守军都失去战心,长安守将赫连乙斗带头逃跑,连带着安定守军也逃跑了,胡夏军就在没有追兵甚至敌人根本没打算进攻的情况下一路溃散到了上邽。不久魏军就占领了无人把守的平凉,把关在大牢里饿得半死的奚斤放了出来。
曾经纵横西北从无敌手的胡夏终于尝到了连遭惨败的滋味。这个已经习惯了打胜仗的国家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处理战败留下的烂摊子。胡夏的各路溃兵逐渐汇集到上邽后,赫连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放弃故土,向西进行民族大迁徙,到西域称霸去。
从上邽到西域必经南安,前段时间被胡夏军包围在这里的西秦百姓还没跑出来一个呢。赫连定有心除掉这批人,抢夺些财宝辎重当盘缠,就发兵一万猛攻南安。乞伏暮末本来就不会打仗,只好坚守不出,没几天南安城就没粮食吃了,只好吃人。再加上乞伏暮末性格懦弱,统帅力不够,身边的大臣们能动的都抓紧时间出门逃跑,饿得不能动的只好当忠臣陪乞伏暮末一块挨饿。不久连乞伏暮末也没东西吃了,只好向赫连定投降。赫连定并不因为乞伏暮末放下武器就优待俘虏,下令将他和他的宗族五百人全部斩首示众。西秦经过四十六年的挣扎,终于灭亡了(四十六年在五胡十六国中算是混得比较长的了,排名在代国和前凉之后。看来还是弱小点的国家有点熬头。不过弱到这个份儿上,活得也没多大劲儿)。
赫连定灭掉西秦,带领着十多万部众继续往西北方向撤退,他准备故技重施,进攻北凉夺取沮渠蒙逊的地盘。沮渠蒙逊可不像乞伏暮末那么衰,此人本来就很能打,再加上数十年的磨练,无论从脸皮的厚度还是经验的丰富程度来说他都可以称为老油条。他看到赫连定不怀好意,就在四处散布流言,说赫连定准备西去进攻吐谷浑。盘踞在青海湖一带的少数民族吐谷浑部落对赫连定很不满,他们事先派三万骑兵埋伏在黄河边上,等赫连定的大部队渡黄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动袭击,还蒙在鼓里的赫连定遭到如此冤枉,对此飞来横祸一点都没有防备,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他的十多万部众全部被吐谷浑得去。
吐谷浑将赫连定献给了北魏,拓跋焘一看赫连兄弟都来齐了,就将兄弟俩在平城一起斩首。胡夏这个要与天神相连的国家,只存在了二十四年就灭亡了(赫连一族在此次作战中全部战死,当年由于赫连勃勃认为这个姓血统高贵,不许亲戚一块儿姓赫连,把他们都改姓铁伐。这回铁伐倒没死绝,赫连一家可是绝了后,这样看来,《天龙八部》里的西夏一品堂总管赫连铁树的姓似乎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了?当然不排除铁伐们又改姓了。)。
在拓跋焘进攻赫连定的同时,北魏在河南战区也发起了狂风扫落叶般的反击。拓跋焘从统万城带去的主力军队由于赫连定的千里大逃亡,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这回全部都投入到河南战线,顿时形成对宋军泰山压顶般的巨大优势。北魏大将安颉、叔孙建、长孙道生分路大举渡河,多路进攻黄河南岸的金墉城、虎牢诸要塞,宋军可谓一败涂地。金墉城、滑台、虎牢这三个要塞建成以来就从没失陷得这么快过。接着北魏军兵分三路,安颉向东进攻荥阳、洛阳,长孙道生向南,叔孙建向东,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军都是步兵,逃也逃不多远,大都被北魏的铁骑分割成数块逐渐消灭。
由于滑台背靠黄河,又有水军的支持,北魏反扑时就没有刻意进攻。宋国统帅到彦之还在滑台察看战况的时候,就打算放弃滑台带着军队乘船撤往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手下的殿中将军垣护之认为滑台扼守黄河天险,正好可以切断北魏军的补给线。因此他建议到彦之凭着粮草和水军的优势,分兵反抄敌人的后路。计策是个好计策,但得看谁来做。到彦之这种人再借给他几个胆子也不敢(要是桓温在的话早就豁出去赌一把了)。到彦之借口最近眼睛不好,打仗对身体有害,自己就先乘船留下守卫军往历城跑了。
到彦之逃到历城后,就烧掉战船,扔掉武器,步行回到彭城(当了一回“驴友”)。彭城守将是刘义隆的弟弟刘义欣,一看前敌总司令竟然自己走回来了,带来的又是如此沮丧的消息,周围的文官武将都吓得一脸煞白,建议刘义欣放弃彭城回建康算了。
北魏军战况之顺利让人惊讶。拓跋焘对此大感欣慰,他加封古德里安式的骑兵英雄叔孙建为冀青豫兖四州大都督,统一指挥对南作战,手下又是安颉、长孙道生一干狠人,这样一来,宋军的日子更不好过。不久,一路横扫荥阳、洛阳的安颉掉转头来,向空悬在后方的滑台发动进攻,紧接着叔孙建在回军休整路过滑台时碰上滑台主力在城外活动,马上施以突击,杀死滑台守军五千多人。
滑台宋军的形势怎么看怎么都像要完蛋的样子。建康城里的刘义隆也不再遥控了,转而认为是北伐将领们这次没有认真执行他的计划,否则为什么一开始这么顺利,后来败的又如此干脆利索呢?刘义隆视察了一下库房,发现到彦之北伐前,建康的库房辎重充实,可是当他败回来以后库房却已经是空空如也了。一气之下刘义隆就下令将到彦之、王仲德等全部下狱治罪。
刘义隆又看见大军狂退时只有镇守徐州的刘义欣没有撤退,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关键时候还是亲兄弟靠得住,于是一纸调令任命刘义欣为豫州刺史,镇守下一步的前线寿阳。在刘义欣的治理下,寿阳城很快就建设的比江南还要富庶,水利设施完善,成为淮河重镇。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前线作战的重大转机。
七
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拓跋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灭掉宋国,而是想收复山东、河南失地后见好就收。因为北魏并不像宋国那样吃饱了饭就去打仗,没别的心思,北魏还要面对来自四方的挑战,不能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对南方作战上,毕竟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啊。宋国虽然在河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却仍然有胆量发动新的攻击。因为宋国手中还握有能够反击北魏的王牌,那就是北府兵出身的大将檀道济。
檀道济身为武将,对宋国乱七八糟的宫廷权力斗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东晋时期沿袭下来的的重臣专权制度就在他手里得以寿终正寝(虽然这样做的争议还很大,南朝的国君,大都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尤其是宋国,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龌龊的朝代。)。即便他这样做了,可还是经常遭到领导们的怀疑。因此檀道济经常跑到兖州去担任外镇主官,省得待在建康心烦。建康的那帮官僚们平常都觉得檀道济留着碍眼,但关键时刻却还得由他这个老将出马。不久,檀道济就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氛围中接到救援滑台的指令。
檀道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深知北方骑兵的厉害,因此出征前他就搞了两个方案:一、不听刘义隆的遥控指挥,那样害死人;二、不走中原这条路,那样很容易陷入北魏骑兵的包围圈。刘义隆听了檀道济的观点后心里十分不快,但还得以大局为重,将来再收拾他泄愤不迟。檀道济就在败军中挑选了一部分还算过得去的人,包括到彦之的副将王仲德和曾指挥宋国惟一的骑兵部队的段宏,跟着他从山东进攻。
这次檀道济的战略目的是步兵杀到历城后乘船救援滑台,宋军的意图很快就被魏军掌握了。不久叔孙建就留下安颉继续围攻滑台,自己和长孙道生分兵两路对付檀道济。
檀道济用兵稳重,不像东晋其他将领那样浮躁。他的部队二十多天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