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锻炼了队伍,又扩大了地盘,燕国的实力就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
可惜老天不长眼,某天慕容皝骑马出门时摔成重伤,不久就死了,由他的大儿子慕容俊继承王位。慕容俊仍然尊奉东晋为正统,受封为大将军,燕王。
慕容俊登基时正赶上后赵的国主石虎归天,他的几个儿子为了抢夺皇位而自相残杀。慕容霸认为进攻后赵的时机已到,就上书慕容俊请求南征。慕容俊同意了慕容霸的请求,积极扩军备战,不久就募集到了二十多万大军。他让自己的几个弟弟抓紧时间训练部队,并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号称三辅。燕国的军队日夜操练,磨刀霍霍,准备伺机加入中原大战,分得一杯羹。
不久燕国就赶上了石祗让冉闵打得叫苦连天的时候,在石祗的请求下,慕容俊就派遣部将悦绾率领三万部队杀往襄国来观察一下形势,顺便给石祗救救火。
从理论上讲石祗继承了后赵的正统,那些诸侯们也不得不应应景。接到石祗的求救信后,挂着后赵丞相头衔的洛阳姚弋仲也命令大儿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兵过来帮忙,再加上冀州一带的后赵宗室石琨也领兵救援,三方聚集了十几万的大军共同狙击冉闵的攻势。
出生在陇西边境的羌族首领姚弋仲知道这些盟友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打起来全没好下场,就准备带领自己的族人撤出中原战场,回到地势险要的关中一带发展。不料他原来的老朋友、依附东晋的氐族首领蒲洪也瞄上了这块地盘,蒲洪盘踞在枋头,离洛阳不远,双方各怀鬼胎,不久姚弋仲就先发制人,命令姚襄率五万人马进攻蒲洪。
蒲洪背后有东晋撑腰,凑了十几万大军把姚襄的五万人消灭了三万。后赵将领麻秋(麻秋这家伙真是命长啊,现在还活着呐)见蒲洪的势力大,就率手下向他投降。蒲洪十分高兴,找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姓里面有草头和付字的人将来会称王,于是他就改姓为苻,自称大将军兼三秦王。并加封麻秋为军师(可惜凉州的谢艾不在,要不然就可以好好地羞臊麻秋一番了),对他十分器重。
麻秋能耐不大,心眼儿可不少。他早有害死苻洪自立的野心。不久他请苻洪吃饭,在酒里下毒要害死他,苻洪在麻秋家吃饱喝足了回去后才发现自己中毒了,但为时已晚,苻洪赶紧让人把大儿子苻健叫到自己身边嘱咐他说:“我之所以没有进关中,就是在观望中原的战况,以为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现在不幸被小人所害,我死后你要抓紧时间入关!”刚一嘱咐完苻洪就死了。
苻健先不发丧,率领自己的亲兵去抓捕麻秋,麻秋正在家等着苻洪的死讯呢,想不到等来的却是杀气腾腾的苻健。苻健一进麻府,二话不说逮住麻秋就给砍了(麻秋也是活腻味了,纯粹是自寻死路)。
苻健给父亲报了仇后,发现苻氏是诸路军阀中实力最差的,就赶紧向各路神仙多送重礼多说好话,主动去掉了自己头上“大将军”和“三秦王”的名号,传令部下在枋头大建官邸,并开荒种地,装出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不让别人起疑心。两个月后,苻健偷偷命令全体族人星夜起兵前往关中,命令弟弟苻雄在黄河以北率领五千军队做佯动,并对大家说:“这次我是孤注一掷了,如果不成功,你们就要全部死在黄河以北,而我们就要全部死在黄河以南,将来到了黄泉都见不着面了。”当大家起程后,苻健下令把路过的桥梁全部捣毁,以示有去无回的决心。
在大家都没注意的时候,苻健就率领氐族人溜到了关中,赶走了当地的土匪和军阀,建都长安,自称秦天王大单于,史称前秦。苻健封自己的弟弟苻雄为丞相,抓紧发展经济,不再过问中原的战事。
姚弋仲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跑了,气得七窍生烟,但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只能望洋兴叹。不久,石祗的求援信发来,姚弋仲没办法,只好让姚襄率领部队夹攻冉闵。三路大军合在一处向冉闵的阵营压过来,冉闵正准备亲自出击,部将王泰劝阻说:“现在救援襄国的大军都到了,如果陛下亲自出战的话容易遭到夹攻,我看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和睦,心里可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我们不如坚守待变为好。”
冉闵听后连连点头,这时候旁边有个冉闵宠信的牛鼻子老道叫做法饶的,不知好歹地插了一句:“陛下包围襄国都一年了,一点成绩也没有。现在敌人出来了却又不出战,这样还有什么威信来号令将士?”
冉闵听了他的话恼羞成怒,把袖子一挽下令道:“我战心已定,违令者斩!”就倾巢出动,向姚襄和石琨的连接地带发动进攻。
远在几里外的燕将悦绾听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命令部下在马尾巴上绑上大树枝,进攻的时候带起漫天的尘土,魏军不清楚敌人有多少骑兵,正迷惑的时候石祗也下令出城进攻冉闵的大营,四路大军一合围,将冉闵的十万部队都裹在里面,魏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十万大军全部被歼,冉闵只率领着十几名骑兵逃掉了。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以及皇帝冉闵不知下落的消息传到邺城后,冉魏的文武百官为了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老百姓也趁机殴斗,见谁不顺眼就杀,见好东西就抢,邺城顿时一片大乱。冉闵回来看到满城的惨状羞愧难当,下令将法饶父子凌迟处死,慢慢才把局势控制住。
石祗转危为安后,众路援兵一一告辞,他又发起昏来准备消灭冉魏,派遣部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进攻邺城。由于冉魏内乱,情报工作没人管,刘显的军队杀到离邺城只有二十里路的时候冉闵才发现。冉闵急忙下令召王泰过来商议对策,王泰因上次冉闵没有采纳自己的忠言而对冉闵心生不满,以生病为由拒绝去见他,冉闵碰了一鼻子灰,认为王泰有心给自己难堪,于是下令将王泰斩首,并且灭了他的三族,然后亲率大军迎战刘显。
刘显一路上耀武扬威从没碰到对手,突然被冉闵迎头一击,七万人死了四万,不得已向冉闵乞降,并表示愿意以石祗的首级为见面礼。冉闵才放他一条生路。
刘显回去后果然发动政变,占领了襄国,把石祗和文武百官全部杀死,将石祗的首级献给冉闵,冉闵大喜,下令把石祗的首级烧成灰撒在大路上示众。至此后赵帝国灭亡,历时二十三年。
石虎的最后一个儿子、无处可逃的石琨率领亲族跑到建康企图求得一条生路,东晋的大臣们都认为不能放过国家的仇人,下令将石琨这一干逃亡人员全部斩首,喧嚣一时的石氏也随着整个羯族的消亡而灭绝。
那位卖掉皇帝的刘显后来还想自立为王,被冉闵发现后派兵进攻,刘显逃回襄国自称皇帝,又立了一批大将军、大司马什么的,冉闵亲率八千军队攻打襄国,刘显的那些大将军、大司马争先恐后地开城投降,刘显全家在乱军中被杀。
冉闵消灭了他赖以起家的后赵,也除掉了他所有的大臣和朋友,这位四面受敌的孤家寡人却认为天下已定,带领一万多亲兵到常山、中山一带的边境打猎游玩,正好碰上了早有准备的燕国慕容恪的大军(冉闵自己找死,怨不得旁人)。
七
后赵大乱的时候,早有染指中原之心的燕国也趁机向南方蚕食,吞并了幽州北部,并悄悄地把国都搬迁到了蓟城(今北京西部)。当冉闵去常山打猎的时候,时刻准备消灭冉魏主力的慕容恪立即行动起来,率领数万骑兵将冉闵在常山的营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冉闵的部队都是步兵,还不到一万人,但人人都是冉闵起家时亲自训练的精锐。而且冉闵这个人和同事相处得不咋地,对士兵却十分爱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卖命。当慕容恪的骑兵四面围杀过来时,冉闵下令将步兵集中到一点冲锋,总是能打破慕容恪的包围,这样连续接战了十几回,燕军都吃了败仗。
慕容恪吃不掉冉闵,心里十分焦躁,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在激战中他发现魏军总能躲开骑兵的冲击,从他们的缝隙中逃走。慕容恪就从部队中选出五千名优秀的骑射手,用铁链把他们的战马连起来组成方阵。作为秘密武器到明天投入战场。
第二天一早,慕容恪将部队分为三队,命令左右先埋伏好,并在阵前树起了一杆大旗指示目标,而冉闵则率领手下抢先向慕容恪的中军发起了进攻。
在四月的阳光照耀下,冉闵左手使一柄双刃矛(应该是双头棍那样的兵器吧),右手使一杆连钩戟,坐下一匹名叫朱龙、能日行千里的血红色宝马(有些像上一章里那个左手拿七尺大刀、右手使丈八蛇矛、骑聂骢宝马的陈安),带头杀向慕容恪的大旗。魏军都被冉闵的神勇所感染,他们呼喊着震天的“万岁”口号,奋不顾身地跟随冉闵杀了过来。在常胜将军冉闵的神威震慑之下,燕军都不敢迎战,四散逃命,但却没有冉闵的马快,被他追上后一口气杀死三百多人。
眼看冉闵的部队杀到了慕自己的大旗跟前,站在旗杆下的慕容恪命令中军给五千连环马让开道路,魏军初次碰到这种奇怪的兵种,左冲右突都杀不过去。这时慕容恪又下令左右伏兵一齐掩杀过来,魏军被杀得大败。(慕容恪的连环马应该是中国最早使用连环马的记载吧。这是后来著名的金兀术拐子马的前身,后来广泛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比如水浒里的呼延灼,还有日本拍的那个《敦煌》里面的剧照。有人说这个兵种太难操控,不大可能应用于实战,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兵种能有效防止敌人的突击,比较有价值。从前的战车不也是这样子么?)
冉闵见势不妙,急忙杀出重围往东逃跑。在朱龙宝马的帮助下,冉闵将追兵甩了二十多里。正想停下来休息休息时,朱龙宝马却因为跑得脱力而突然死掉了。工夫不大燕国骑兵就追了过来,活捉了冉闵。
冉闵被押到慕容俊面前,慕容俊大声斥责道:“你是赵国的大将,怎么能灭掉自己的祖国自称皇帝呢?”
硬汉子冉闵毫不示弱,回答道:“现在天下大乱,说老实话你们这些蛮夷之邦都想称帝,我冉闵堂堂中原英雄,怎么不能当皇帝(这时候了说话口气还这么硬,不愧是个硬汉)?”
慕容俊被冉闵顶得哑口无言,下令痛打冉闵三百皮鞭,然后把他押到龙城看管起来。
慕容俊又下令慕容恪就地休整,另派慕容评率领一万骑兵杀往邺城。冉闵的小儿子冉智听到老爸被抓的消息后坚持闭门不出,不久慕容军又率领两万部队前来增援,把邺城内外的交通全部断绝。
冉智压根儿就没想到老爹会打败仗,邺城里也根本没什么战时储备,不久就发生饥荒,士兵没东西吃,就抓城里的女人杀了充饥。皇宫里也断粮了,无力奉养从前被石虎搜罗到后宫的那好几万美女。这些宫女都被冉智放了出来,任凭饥饿的士兵捕食。可怜数万手无缚鸡之力的如花少女,不是饿死,就是被无力保护他们的男人们吃掉,一个不剩。
很快邺城里就连女人也没的吃了,士兵们只好献城投降,冉智也作为士兵们的礼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