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景山的晚风 >

第56章

景山的晚风-第56章

小说: 景山的晚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极建元立国,充分显示出他将与大明朝争夺天下的决心。自此以后,他展开了一系列攻势,与明朝进行决战。    
    崇祯九年六月底,勇敢善战的阿济格率领10万八旗兵,自喜峰口攻入长城,于延庆集结。然后,阿济格率部深入京畿,攻城略地。    
    七月初八,清兵攻下昌平,再攻西山受挫后,转而南下良乡。十六日,攻下宝坻,二十二日,又下定兴,然而攻入房山。    
    面对危急形势,崇祯帝及其大臣们几乎是没有招架之力。清兵犯边的消息传来时,崇祯帝首先任命太监分守各关隘。至于为什么不用大臣而用太监拒敌的原因,崇祯帝的解释是太监动作利索,赴任速度要比大臣快得多!随着战局的发展,崇祯帝除了急命各地边兵火速入卫外,似乎拿不出什么办法来。    
    清兵攻到房山后,京师戒严,斗米300钱,人心大乱。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大臣,希望能议出个办法来。大臣们仍然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到最后还是崇祯帝想出了个主意,却仍然是“蠲助”两字。兵部尚书张凤翼无奈之下,只得自请总督各处援兵出师,勉强做出个姿态来。    
    阿济格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房山、安肃(今河北徐水),攻大城。至八月,攻入文安、永清,分攻诸县,先后进攻漷县、遂安、雄县,然后攻香河,进河西务,还涿州,克顺义。再绕到京城东北,至怀柔、大安,西陷西和,分兵屯密云、平谷,再返回雄县,向北侵扰。直至九月初一日,才从冷口出塞。有意思的是,他在出塞前还在塞上树了一块柏木,上面写道:“各官免送!”    
    此次清兵入关,连陷12城,大小50余战,京畿损失惨重。除少数将领外,明朝各处战将几乎没有组织起像样的反击。仗打成了这种样子,也实在没有什么好叙功论赏的,但崇祯帝却仍要奖赏,不过受赏的主要是太监,依次是:太监曹化淳因进马赐彩币;太监曹化淳、张国元因守卫京师有功荫指挥佥事,各世袭;太监高起潜弟荫锦衣卫中所百户世袭,等等。仗打到这种份上,不知还有何功可叙?!    
    倒是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深感罪孽深重,先后服毒自杀。而依此两位的人品和原先的表现,应不至于会有此举的。不过,他们幸好及时自杀,否则也难逃重罚,因为不久后,崇祯帝又改变了主意,追论其罪,张凤翼被免职,梁廷栋被处大辟,因其已死,免于实施。张、梁两位,对此似乎已有先见之明!    
    兵部尚书、宣大总督自然不能久缺,崇祯帝便破例把在家守制的杨嗣昌调来任兵部尚书,又任命刚从湖广前线赶来勤王的卢象升为宣大总督,负责守边。    
    这一人事变动,对边防并无多大积极作用。新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始终认为朝廷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于农民军,而不是皇太极。他上任后的工作重心,也一直是放在镇压农民军一事上。而出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虽在镇压农民军上做出了成绩,但对于边事,则毫无经验。据说卢象升的这一调动,本是首辅温体仁对他的算计,因为两人之间颇有积怨。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卢象升在任职期间,确实受到了温体仁的压制。即使在温体仁下台后,卢象升也没有得到杨嗣昌等人的有力支持,反而处处受制。    
    更严重的是,崇祯帝等人对皇太极的勃勃雄心一无所知。对清兵的入侵,崇祯帝仍认为只是一般侵扰,没有意识到这已是到了两朝争天下的关键时刻。因此,朝廷尚存侥幸之心,在战略和行动上自然不会得力、有效。如此次清兵入侵后,崇祯帝也觉得边关需要加强,否则还要吃亏。但他为此做出的决定,则令人哭笑不得:他竟下令兵部向武清侯李诚铭等借款,以用来练兵买马,制器修边,到日后加上利息再归还。    
    就在崇祯帝举债借贷之时,皇太极却又瞄准了朝鲜。    
    早在即位之初,皇太极就出兵朝鲜,以剪除来自东方左翼的后顾之忧,破坏毛文龙从海上进袭辽南的陆上基地。这次出兵虽没有达到消灭毛文龙的目的,但却严重打击了朝鲜,逼迫其缔结了城下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朝鲜对后金春秋输岁币,互市中江。    
    朝鲜虽与后金订约,但并非真心结盟,相反却力图保持和明朝的友好关系,维护明朝的利益。崇祯四年(天聪五年,1631),朝鲜国王李倧拒绝后金要求征调兵船的命令,不肯助后金抢占原由毛文龙占据的海岛。李对后金使者明确表示:“明国犹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国可乎?”同时,朝鲜还减少每年向后金交纳的岁币,收容后金逃人,并议罢遣使、互市等。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朝鲜又拒绝向明朝叛将孔有德等提供军粮。此后,双方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崇祯八年(天聪九年),皇太极打算登基,建元开国,希望能得到朝鲜的支持。朝鲜国王坚决予以拒绝。在崇祯九年(天聪十年)四月举行开国典礼上,朝鲜使者开始不肯参加典礼,后来虽被迫参加,但也坚决不肯行跪叩大礼。最后,两位使者在遭受百般凌辱后,被迫依皇太极等人的意志行事,并接受了大清有辱朝鲜的国书。两人回国后,朝鲜上下纷纷怒斥他们是“奉使辱命”,要求予以处罚。朝鲜国王也以檄文形式回击皇太极,不甘屈服。两国关系已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平心而论,当时的朝鲜对明王朝是相当忠诚。而正是这种忠诚,使得皇太极下决心征服朝鲜,解决后顾之忧。遗憾的是,明朝当时已自顾不暇,无法给朝鲜这个属国提供任何保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鲜罹难。    
    崇祯九年(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皇太极决定亲征朝鲜。十二月初,皇太极率领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多罗贝勒岳托、多罗贝勒豪格、多罗安平贝勒杜度,共大军10万,从沈阳出发,进攻朝鲜。初九日,皇太极渡江进入朝鲜。岳托部于十三日到达了平壤,多铎部则于十四日进逼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逃离国都,避入南汉山城,凭险死守待援。双方僵持不下。    
    崇祯十年(崇德二年,1637)正月,多尔衮出骑兵袭击江华岛(汉城东北汉江入海处),俘获朝鲜国王及重臣的家属二百余名,并以此胁迫朝鲜国王李倧。    
    李被迫于正月三十日出城投降,献出明朝所颁给的敕印,向清臣服。皇太极也释放了被俘家属,只留下了李的长子和次子作为人质。    
    二月初二日,皇太极班师回国。又命硕托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进攻当时仍由明朝控制的皮岛(今朝鲜椴岛),后又派阿济格前去助战。四月十二日,阿济格奏报攻克皮岛,杀守岛总兵沈世奎,消灭守岛驻兵1万7千余人。    
    至此,一直制约清政权发展的东部威胁,已被彻底解除。    
    至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极再次决定奔袭明朝,发动了清朝入主中原前最大的一次入关奔袭战。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以豪格、阿巴泰副之,统率八旗左翼军;以岳托为扬武大将军,以杜度副之,率八旗右翼军,分两路攻明。八月二十七日,岳托自率右路军自沈阳出发;九月初四日,多尔衮率左路军从沈阳出发,浩浩荡荡,杀向大明。    
    为配合多尔衮和岳托,,皇太极亲率大军于十月初十日离开沈阳,向山海关进发,以牵制住辽西的明将祖大寿等入援关内。皇太极率部先后骚扰义州、锦州,一直至中后所,遍扰辽河以西地区,牢牢地牵制住了辽西的明军。    
    多尔衮、岳托率部分别从墙子岭、青山口等关隘攻入长城。正在密云为监视太监邓希诏祝寿的总兵吴国俊急忙率兵至墙子岭与清兵激战,溃败退至密云。蓟辽总督吴阿衡率兵救援,兵败而死。太监邓希诏不战而逃。两路清军会合后,乘胜挺进,越过迁安、丰润,至通州以西地区,绕过北京,南下涿州,然后分兵8路,在京师南部地区往来扫荡。    
    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崇祯帝急令各地兵马勤王,并赐卢象升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兵。    
    十月初二日,京师戒严。    
    十月初四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召见文武大臣及卢象升,商议御敌之计。卢象升向崇祯帝明确提出主战的基本方针。卢象升列举了消极防守的诸般困难,认为与其处处被动防守,还不如主动出击。崇祯帝认为言之有理,便命他与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督中官高起潜商议具体之策。当时杨嗣昌、高起潜并不同意卢象升的看法,于是双方意见不一,不欢而散。卢象升返回昌平前线。    
    当时卢象升正遭父丧,本应卸职丁忧,但崇祯帝令他夺情留任,所以他是穿着麻衣草履做督师的,心中不免会有些悲壮。    
    


第七章 深谷寒风卢象升战死疆场(2)

    初五日,卢象升以3万兵马扼守昌平。当时,清兵正在南下,势不可阻。卢象升偏不信邪,想迎其锋芒,与其碰一碰。他下令手下诸将,挑选精兵锐卒,约定于十五日夜里分4路袭击清军营地,并下死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大胆的计划,大概也只有卢象升才会有这样的胆子。    
    总督中官高起潜得知后,很不以为然。他说:“只听说过雪夜下蔡州,未曾听说月夜突袭。”意思是你卢象升搞夜袭,也不应该把日子挑在月半。于是,高起潜便以骑师应该少而精为借口,不肯出兵助战。    
    卢象升哪里能受得了这种气,便要求分兵。杨嗣昌便以宣府、大同兵归卢象升,以关宁诸路兵归高起潜。如此一来,卢象升手中只剩下不足2万兵马。不过,决意要战的卢象升,仍如期在巩华城誓师。他慷慨激昂,说到激动处,泪如雨下。    
    杨嗣昌见卢象升真要拼命,心中不安起来,便令卢象升赴通州与高起潜会合,卢象升根本不听,认为这是有意阻挠他出师。杨嗣昌不得已,便急冲冲赶到卢象升军中,劝说卢象升不得轻举妄动。卢象升哪里能听得进去,反而痛斥他道:    
    “你们决意要与清军议和,难道不想想城下之盟是春秋大耻吗?况且我身负重任,京城中口舌如锋,如果一开和议,肯定是袁崇焕第二。即使不惧杀身之祸,那么像我这样身服重孝之人,现在不去奋身报国,移孝作忠,则是忠孝两失,我还有什么脸面立于人世呢?!”    
    杨嗣昌被说得无言以对,过了很久才说道:    
    “你是用尚方剑架在我脖子上吗?”    
    卢象升接道:    
    “尚方剑须先架在我的脖子上!如果自己不能歼敌,尚方剑哪会轻易架到别人脖子上。不战而言抚,我决不同意!”    
    当时杨嗣昌等人主张与清兵议和。在他们看来,清军势不可挡,打起来大概不是其对手。另外,当时陕西的局势虽趋稳定,但河南、湖广仍在激战,朝廷也实在无力两面开战。如果让卢象升一味浪战,弄不好会把京师丢掉。不过,杨嗣昌也知道,议和毕竟不光彩,危险也很大,袁崇焕就是一例,况且崇祯帝现在也决意要战,所以经卢象升这么一说,也就不便再争下去了。    
    卢象升如期发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