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之倾君-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目光转到了那座小小的坟墓上,神色虽然转柔,眼光却比先前更加复杂。许久,她又轻叹了一口气,伸手从衣领里掏出了一块金黄的锁片,眼光巡娑着。那是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金锁,似是用来给小孩子带的,一面铸有平安如意四个字样,另一面则只有一个“乔”字,旁边是奇异的花纹围绕周边。她慢慢的闭上了眼睛,眼前又浮现起一个小小的身影,永远温柔稳重。
他从脖子上解下了那条带着金锁的链子,慢慢的带到了她的脖子上,稚气未脱的声音坚定的不容人反抗:“这条链子是我出生时就带有的,现在给你!记住,从今天起,你不再是徐怀安,我才是!”
“安安,爹娘收养了我,视若亲生,我无以为报,只有尽力留下他们的血脉,留下你!”
“安安,从今日起,我替你去死,你要替我活着!”他站起身,脸上仍然不脱恐惧,却似已下定了什么决心一样,决然的转过了身,在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跑了出去,冲着那群搜寻的甲兵跑去,边跑边喊:“我是徐怀安!我是徐怀安!你们抓我就好,别为难旁人!”
我是徐怀安!我是徐怀安!那声音又在耳边不停的回想着,清晰得犹如昨日。四岁的徐怀安躲在墙角,瑟缩发抖,有恐惧,有悲伤,也有懊悔。有着二十八岁的灵魂,却没有好的法子,叫一个四岁的孩子替自己去死。自己真是没有用!
四周渐渐安静,夜幕也渐渐降临,大地一片孤寂黑暗,犹如现在一样,伸手不辨五指,看不出出路,看不见未来。那墙角里的一个男装打扮的小女孩的神色突然起了奇异的变化,似是一瞬间成熟了许多,长大了许多。她沉静地解开头巾,一头青丝飘然而下,她脱去昂贵的丝绸男装,抓起地上的泥土,往自己的脸上身上涂着,直到将自己弄得有如小乞儿一样才罢手。接着,她站了起来,冷静而又仇恨的目光在夜幕之中犹如受了伤的野兽一般,绝望,疯狂又充满危险!
从那一刻起,四岁的徐怀安就死去了,活着的,是二十八岁的乔安!乔立民的乔,徐怀安的安!
忆及往事,乔安缓缓的闭上了眼睛,曾经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又鲜活起来,在她的眼前铺展,蔓延。
她靠着那身破破烂烂的装束,成功的在第二天混到了刑场,夹杂在围观的人群中,她静静的看着刑场上的那些人,每一个人的面容都是如此的熟悉,只是,今日一别,只怕就相见无期了!她的心一滴滴地滴着血,却半丝也不能表现出来。她只能紧紧的握住拳头,紧紧的,紧紧的,浑然不觉自己颇长的指甲已经深深陷入了皮肉之中。或者,她要的就是这种疼痛,好分散她心灵上的疼痛。
父亲傲然站立,虽是一身囚服,却丝毫不减往昔风采,神色却显得有些悲怆;母亲貌美如旧,时不时温柔的看看旁边的爱郎与娇子,虽有悲伤,也隐隐带着一丝丝的欣慰;乔哥哥在母亲的旁边,小小的身影不很显眼,脸上有着对死亡的恐惧,也有着舍身成仁的慷慨,矛盾的交织在他的神情里,分外使人心疼。后面还有府中的丫鬟仆人。。。。。。
“时辰到!”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随着那道红木漆牌的坠落,刽子手高高的举起了手中的大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父亲仰天长啸:“老天,我冤啊——”母亲和乔哥哥都是一阵悲伤,身后的众人更是惊呼出声,也有哭泣的,也有哀号的,也有认命了一声不响的。她紧紧的盯着他们,心里不停的念道:“把视线转过来,转过来!我在这里啊!再看我一眼,再看我一眼!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终于,他们的目光转过来了,与她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纠缠。
安安,保重!这是父亲。
安安,保重!这是母亲。
安安,保重!这是乔哥哥。
就只有那一霎那的交流,很快地,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别处。同时,刽子手的大刀也迅疾地向他们砍去。旁边许多人都遮住了眼睛,不敢再看。唯有她,偏偏倔强的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倒下。他们的血流了出来,在地上蜿蜒交融,直流下了刑台,慢慢渗入了泥土之中,也跟着渗入了她的心中。
她看着,并不流泪,只是拳头越攥越紧,甚至,手心传来了钻心的疼痛——指甲划破了肌肤,温热的血慢慢的流了出来,顺着指缝往下滴落,如同她的心。
她会报仇的!她会的!
乔安早已不自觉的握紧了拳头,目光中透露着深深的仇恨。
忽然,右手臂传来了熟悉的疼痛感,一寸一寸的顺着经脉向全身蔓延。她的身子一颤,心中凛然,忙抑制心神,寒冰真气运转全身,硬生生的切断了那些互相响应的疼痛,将它们一点一点地逼回右臂中心。她告诫自己道:“乔安,别忘了,你体内还有一个魔鬼,随时都在窥探你心灵的空虚,等待时机置你于死地。你绝不能输给它!”
至少,在报仇之前,你绝不能输给它!
[隐谋篇:第四章 意外之喜(1)]
经过几天昼夜不息的赶路,乔安终于在几天后的傍晚到了京城。一入城门,京城特有的繁华之气便迎面而来。虽然暮色已浓,但大街上的人仍不见减少,许多店肆酒楼,花巷青楼都已挂起了精致的各色灯笼,有如白昼。乔安牵马而行,漫步街上。为了不引人注意,她早在入城之前便已换下那引人注意的白衣,代之以常见的青衣侠装,头戴竹笠,笠檐压得极低,遮住了大半的面容。
经过一条有名的花街时,乔安竟然无意中瞥见龙宸宇随着两个衣着华贵的男子一同说笑着从一家青楼中走出。虽然不曾见过那二人,但从龙宸宇的神态中,她早已猜出定是龙宸烈与龙宸煦了。她悄然躲到一边,仔细地打量着二人。
那龙宸烈相貌确与龙宸宇有着几分相似,只是处处傲气逼人,带着摄人的威势,举手投足间都带着浓重的高人一等的意味,与她心中所想差别不大。但是那位龙宸煦就有些奇怪了,虽也相貌英俊,举止华贵,但是与龙宸宇却不甚相似。按理说,他与龙宸宇同为淑妃之子,应该更为相似才对啊!真是奇怪。而且以龙宸烈之多疑,龙宸宇之精明,竟然都对他毫无疑心,这不是很让人玩味么?
等三人离去之后,她才继续向四皇子府走去,一路上并无甚阻碍。四皇子府的守卫,她比任何人都熟悉,轻车熟路地来到绿幽苑,尚未入内便听到里面传来的悠扬琴音。乔安缓步入内,果见龙宸烈端坐竹林之前,面前摆着一张瑶琴,正弹得入神。但是,乔安一现身,他立时便察觉了,住了手,站了起来,笑道:“我算着你今日也该回来了,特意在此候你。”
乔安并不停留,径自往自在居走去,边走边问:“有什么事么?”
龙宸宇忙抱起瑶琴,快步赶上,与她并肩而行,笑道:“你不在这十数日里,可是好几件好事,你要先听哪一件?”
乔安淡淡地道:“自然是你说什么,我便听什么了。”
龙宸宇早已习惯了她的冷淡,依然笑意迎人,道:“好,既然你如此说,我便一件一件说与你听。第一件,你定听说了北狄犯境之事了吧?我那二哥与五弟这些天为这事争吵的不可开交,几乎打了起来,使得父皇对他们更加不满,你说算不算一件好事呢?”
说话间早已来到自在居,淡淡的月光下,这里更显幽静。乔安走入房内,摘下斗笠,随即点燃旁边的蜡烛,坐在桌边,随手从书柜底部抽出一本书,淡然道:“这不足为奇。如今朝中明显分为三派,一派是太子党,以文官为主;一派是五皇子党,以武将为先;最后便是中立派,大多效忠皇上。当然,你的潜势力暂且不算了。慕容德虽未明确表示是太子党,但一向与龙宸烈交好,算起来,太子党应该比较势大。
“但是现在边关告急,倘若开战,以五皇子为首的武将定然大受重用,权势激增。慕容德虽为太尉,但其先前是御史大夫,究竟是文官出身,又不能上阵领兵,只能调度兵士;而五皇子龙宸锐身边有着一干武将,本身又精通武艺,熟读兵法,假如当真战胜归来,手中权力自然扩大,三派的实力强弱也要重新估测。如此有害无利之事,龙宸烈又怎么肯做,自然全力反对,而龙宸锐则百般希望开战,好增加手中的兵权。不过,皇上心中应该早就不满二人地结党营私,置国事于不顾,现在二人仍不知死活的争斗,必然使皇上进一步加深对他们的不满也会使天下人觉得他们只顾个人私权,而置国民于无地。看在这一点的份上,算是一件好事。第二件呢?且说来听听。”
龙宸宇手抚瑶琴,却并不弹奏,浅笑道:“这第二件事非但是意外之喜,而且是天大的喜事。因为北狄犯境,虽然父皇还不曾作出决定,但为以防万一,今年恩加文科武试。而主考官也已定了下来,不是别人,正是太常公孙州与陈启廉。你说,这可该算一件喜事了吧?”
乔安也是一震,放下了手中的书,动容道:“那可就真的要恭喜你了!每一次科试,录取之人便会拜在主考官门下,尊其为师,有师徒之谊,之后自然更容易联络通声,互为照应,至于结党成派,也是理所当然。因此每次科试,考官之选都十分重要,常常争得头破血流。只是这次怎么这样巧,文武考官均是你的人?”
龙宸宇尽管早上已知此事,现时仍忍不住击掌而笑:“我也不曾想过有这样好的运气!说起来还要谢谢我那二位兄弟,若非他们闹得太不像话,也不会如此便宜于我!你说这是不是天助我也?”
乔安轻轻摇头,叹道:“这次皇上可算是失算了。他只道启用中立之臣,便不会再引起二人之争,却不知所谓的中立之臣,大半已入你龙宸宇的囊中。看来这次科试,你是最大的受益者了,实力必定大大增长。我只说这次北狄之事,你定会有所收益,却不想竟如此之大,实在可喜可贺!”
龙宸宇面上笑容更浓,悠然道:“可不是么?依我看,离‘出而乾坤定’的那一日并不远了,因为还有最后一件喜事呢!我前几日出去游玩,竟然遇到了第二个‘徐谷风’!”说着目光骤转锐利,眨也不眨的看着乔安,不肯错过她脸上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
[隐谋篇:第四章 意外之喜(2)]
乔安却连头也不曾抬的一下,自顾看书,淡然自若地道:“什么叫做第二个‘徐谷风’?”
龙宸宇见她似是无动于衷,眼中闪过一丝迷茫疑惑,一丝讶异,随即笑道:“你说世上竟有这般巧合之事。这几日,我那二哥五弟正在议事,我闲来无聊,便出去走走,信步走到京城最大的酒楼,一进门就瞧见门边坐着一个伟岸男子。我见那男子相貌不俗,英气勃勃,便上前去攀谈,谁知竟是一个文武全才之人,又熟知兵法。更巧的是,他对北狄犯境颇为愤慨,此次入京便是为了应征入军,为国出力。你说这可不像第二个徐谷风么?”他特意将“徐谷风”三字咬的分外清晰。
乔安如何听不出来,却不予理会,沉吟道:“北狄屡屡入侵,自前大将军故去后,举国无人能抗,致使北方百姓几经劫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