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遇险记 帕特里复·赖特森-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前言
总序
给读者,特别是给教授的说明
第一章 在旧房子的废墟上
第二章 看不见的陌主人
第三章 有强烈视线的男孩
第四章 喂猫老太太
第五章 卢克·戴遇到一个超级智力者
第六章 多美恩公园的野外生活
第七章 在一个星期的日子里
第八章 马丁违法
第九章 逃走
第十章 那个善良的好人
第十一章 马丁留下的通知
第十二章 密探乔洽·亚当斯
第十三章 圣克莱尔庄的囚徒
第十四章 搭救!
第十五章 这样睡觉
第十六章 “为什么各国……?”
第十七章 国际事务
第十八章 一群陌生人
第十九章 逃走时刻
《太空人遇险记》作者:'澳' 帕特里复·赖特森 前言
任溶溶
这本构思和写法都很特别的小说,是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女作家、1986年国际安徒生奖——国际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的获得者赖特森写的。
帕特里复·赖特森(Patr1cia Wri ghtson)于1921年6月21日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利斯莫尔,受教育于国立通信学校和昆士兰州斯坦索普的圣凯瑟琳学院,长期在医务界工作,1964年从事编辑工作,1970—1975年编辑少年杂志。1955年地写出第一部儿童小说《扭曲的蛇》,获同年的澳大利亚儿童读物奖。接着她写了十多部小说和童话,多次获奖。重要作品有《冰来了》《黑亮的水》《风的后面》三部小说组成的《威拉姆集》三部曲(1977—1981, 1983)等。
赖特森有她自己的创作主张。她说:“我的一本本书代表着一个不断学习写作的过程。一些评论文章指出,我的这些书向着探索一些观点发展,并把幻想作为进行探索的主要手段,我认为这样说是对的。我目前是在做两件事:一是把丰富的幻想作为一个工具,二是要用本土的民间精灵(仙人和怪物)来丰富澳大利亚当代的幻想。”
国外文学评论家论及赖特森时说,曾有人把诗人分为两种,一种诗人陈述己见,一种诗人邀请读者和他一起参与探索,如借用此说,那么赖特森应属于后者。她的读者有不同层次,由于故事写得有趣,低层次的读者只管看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而高层次的读者通过作者所采用的象征,可以领会更深刻的问题。这个意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向大家介绍的这本小说。
《太空人遇险记》原名《降落到地球上》,初版于1965年。故事十分怪诞,具有作者喜欢使用的幻想,地球上来了太空人。这样的故事照说应该写成一个童话,或者写得十分离奇神秘,但不然,作者却写得像生活小说一样真实自然。事情就发生在澳大利亚大都市悉尼的市中心,这个地区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太熟悉了,所以事情就跟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一样。再说那个太空人也不像一般科幻小说所描写的太空人那样形状古怪,却长得跟所有澳大利亚小朋友一样,也就是其中的一员。太空人怎么会跟地球人长得一样呢?作者通过这太空人的口说,双方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感觉去感觉对方,赋以自己的形状。小说是从地球上的小朋友方面来写的,所以这个太空人也就是地球人的形状,而太空人看到的地球人自然应该是太人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没有说,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他善良,友好,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但地球上的大人打听到太空来了人,根据他们的经验,这人只能是个太空来的间谍,紧接着太空不知哪个星球就要来侵略地球了,于是,一些向来相互攻击的国家就暂时联合起来要提这个太空人,要准备宇宙大战,引起了大风波,好心的孩子们于是帮助这个好心的太空人脱险,让他回到太空去。
爱看故事的小读者可以看热闹,假使想思索点什么事,也可以去思索。
《太空人遇险记》作者:'澳' 帕特里复·赖特森
总序
陈伯吹
刚刚落幕的首届上海市图书节,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虽然时值八月流火,占地6400平方米的上海展览中心东大厅内,天天人如潮涌。炎炎酷暑挡不住疯也似的购书者,致使空调失效;在短短的十天里,接待读者30万人次,总销售额达1100万元。可见科学发达到了电视电脑时代,读书爱书者仍然大有人在,书籍仍是今天获取精神养料的重要来源。
少年儿童,正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读书多多益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上下五千年,纵横七大洲,曾有过多少编辑和作家,为孩子们编写出多少作品,至今已无法计数。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中,大部分作品已被无情的时间老人所淘汰,只有那些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和艺术光辉的优秀作品,才被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从一个国度走向另一个国度。这些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名著”。这些名著因其对人生、对社会的高度概括力,奇特非凡的想象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以及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如痴如醉的喜爱,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它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世界各国少年儿童最富营养的精神食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读过格林兄弟、安徒生、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不知道明希豪森、匹诺曹、汤姆·莎耶的少年朋友,将来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公民。
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少儿图书专业出版社,自它建社的第一天起,就十分重视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这里,曾经集中了包括任溶溶、王石安、李俍民等一批国内优秀的翻译、编辑专家,四十余年中总计编辑出版了不下八百种世界各国文学作品。这是一宗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天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经过认真筛选,选出其中最有阅读价值且最有代表性的首批五十五种,分作七大卷,以“世界名著金库”之总称,统一装帧,全套推出。这于我国少年儿童读者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也是我国少儿图书出版史上的一件盛事。
《太空人遇险记》作者:'澳' 帕特里复·赖特森
给读者,特别是给教授的说明
很有可能,这本书会落到年在十二岁以上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或者任何一位教授之手。也说不定是十二岁以下。万一碰到这样的事,我想在这里先此声明:我不能就本书所写事件作任何回答。我不是教授而是作家。用不着由我来解释事情发生的细节;我的责任是扼要说明它们是发生了。就算事后不介入争论,光是收集资料和写成这个故事,就已经够苦的了。如果有人想要争论,说这个故事的事件不是这样发生的,那么,就请他来证明吧。
作者
《太空人遇险记》作者:'澳' 帕特里复·赖特森
第一章 在旧房子的废墟上
人们在推倒那座有塔楼的旧房子,要在这地方建造新公寓。第一天收工以后,工人们去找冰啤酒喝,要冲掉喉咙里的灰尘,这些陈灰都是从吉普斯总督时代留下来的了。一整天,经过这里的人无不停下一会儿看看拆房子;如今放了学,成群结队地站在人行道上看的小朋友更多了。男孩女孩或者是放了学在回家,或者是回了家又出来上杂货店买东西,或者是出来逛逛,到这条安静而宽敞的街上来看拆旧房子。
黑黝黝的长窗已经拆掉,透过窗洞可以看到里面房间。乱草丛生的花园已经踩平,布满车轮痕迹;尘土像灰色面粉一样洒在所有东西上面,真叫人奇怪,尽管如此些,旧房子反而好像没有先前荒废。午后的阳光照进房间里面,使房间好像住着人,你几乎觉得这就有人会跑进去。
自然不会有人跑进去,除了卢克·戴,他这时爬上了一个宽阔的窗台,正在那里看来看去,看看房子里面,看看房子外面,神气之至,像是目中无人。乔治·亚当斯觉得他讨厌,说他”到处乱钻”,但卢克·戴只要有观众,他对乔治怎么想才不在乎呢。
卢克通常总有观众。倒不是因为他长得黑黑的,身体细长,十分好看,而是因为他有乔治称之为“到处乱钻”的那种本领。卢克住在伍卢穆卢湾码头后面高台街上一座小屋里,没事就从那里的狭窄后街溜达上来。他会悄悄地漫步穿过热闹的国王道①来到都是花园旧住宅的幽静街上,用嘲笑的眼光把它看个遍。他会狠狠地提一提他的旧裤子,像一只猫那样继续溜达下去,直到迟早找到他的观众为止。
【① 国王道是悉尼最繁华的街道,全名是国王十字道,亦音译为金斯克罗斯道。有人说它是南半球最繁华的街道。这条街道并不长,徒步走十分钟就从路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了。】
他今天也已经找到了,不过乔治·亚当斯不打算当他的观众。乔治转过身来,几乎撞到了戴维·盖茨身上,他正站在那里盯着上面窗口那个人影看。
乔治斗气似地看他。他们一样高,都是十三岁,长得都挺帅:但戴维个子瘦一点,脸细长,穿一身整洁的校服,跟乔治宽肩膀,浓眉毛,穿一条旧的蓝色短裤和皱的布衬衫正好相反。再加上戴维的门牙太大,这两只门牙和他盯着乔治看的样子同样使乔治感到可气。
“你欠我两个先令,”乔治大声说。
戴维转过身,马上提起警觉。“放心——还没到时候,我不会欠的。你说是公寓,它们可能是住宅单元。”
这显然是遁辞,乔治不觉感到气愤。“公寓或者住宅单元,这有什么两样?你说建筑业不景气,这房子他们不会动。”
“你打赌说他们要把它变成公寓,可他们还没有变成啦。”
碰到戴维认为是生意经的事情,跟他争也没有用,乔治不打算争。他只是皱起眉头,尽可能使眼睛像把手钻,逼视着戴维。戴维自卫地回看他。他们的视线交织在一起,一直对视着,直到成为一场事关两个先令的命运的交战。戴维忍不住要笑出来了,他拼命地克制住,乔治的脸保持那种死板的表情——再过一分钟他就要战胜戴维了。但就在这时候,却是乔治转过脸去朝另一个方向看。
他感觉到还有一个人在盯着他们看。另一个强烈的视线介入了这场视线交锋,乔治想也不想就把脸转过去寻找它。真倒霉。但谁又能抵御这向你的颈背直射过来的奇怪视线呢。乔治仍旧能够感觉到它,然而他起先说不出它在哪里,这会儿卢克戴依然控制着他的观众,一些更容易受吸引的孩子逗留在大门口,简直就要冒险去学他。
乔治终于找到了那个盯住他们看的人,这人独自一个。站在另一堆人后面。他的视线虽强而有力。但他看上去十分普通:岁数和乔冶相仿,身材一般,样子没有什么特别。不管他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大灾星,使乔治为了他失去了两先令。乔治开足了他最炽烈的眼光。那男孩摇摆了一下,转过身,接着轻快地过马路跑掉了。这时在前面一个拐角,乔治看到了另一样东西:
一套深蓝色制服,尺寸是那么的大。这个人正用平时那种沉重和不急不忙的步子走过来。
乔治随口说了一声:“警察来了。”接着他离开人群,悄悄地走开。他不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