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古城疑案之小鬼巷177号 作者:独眼河马 >

第6章

古城疑案之小鬼巷177号 作者:独眼河马-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理厕所这样的环卫工作。在那个年代是由农民干的。如果再想一想,更觉有趣,这农民当真命苦,是不是命中就和粪水有着历史的渊源。现如今,城里大部分清洁工都是农民。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文化呢?

  其实,也不奇怪,咱们中国历史上就是农业国,过去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的生活水平就这么低,想当初,我们插队的时候,不是曾经天不亮就背着粪箕跑十几里的路,到村前庄后去拾粪吗?还都是单遛。为什么不能结伴而行呢?你想啊,两个人同时看到一泡狗屎,算谁的呢?要么这泡算你的,下泡是我的。说实话也这么干过。也许有读者会问:干嘛和这狗屎猪粪较劲呢?挣工分啊,回到生产队还要上秤称,至于怎么折算,各个生产队不尽相同。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早晨再加一个傍晚,能挣七八分工;运气最好的时候,就是拾到一泡牛粪,那就用不着再往前走了。一泡牛粪能把粪箕装得满满的,不过牛屎很难遇到,因为耕田和放牛的几乎人人都背一粪箕,以备不时之牛粪。那时候,一个强劳力一天挣十分工。可能读者又要问,十分工合现在多少钱啊?我们用鸡蛋来比较一下就明白了。现在市场上的洋鸡蛋是三块五六毛一斤,十分工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鸡蛋,那时候。一个鸡蛋只有几分钱。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吧。

  刘奶奶起身给炉子换了一个煤箕,接着说道:“这城里人从不计较,你给多少就多少,有的人家过意不去还送一些衣服给我们;我们乡下人也不小气,能多给就多给,就是这路太远。原先,这打理小鬼巷粪水的——是桃花他爹——老四——我家堂兄。就是你们到刘家集接我的时候看到的那父女俩。后来不干了,我兄弟就接着干,如今,他干不动了,就交给儿子媳妇。不过现在好了,粪和菜都不用肩挑,换成了车。”

  欧阳平觉得有必要对话题进行一次引导:“老人家,您在这小鬼巷里呆了几十年,对这里一定很熟悉吧。”欧阳平说话的时候,把嘴巴靠近了刘奶奶的耳朵。

  “是啊,我十五岁就给孙家做丫鬟。”

  “刘奶奶,您能不能把对面——177号院子里的事跟我们说说?”李文化明白欧阳平的意思。

  “行啊,行啊,听孙家奶奶说,对面院子最早住着一个做官的,叫什么来着,对了,叫押司,就跟师爷差不多,他在这里藏着一个小老婆,后来家势败落,子孙又不争气,房子买给了一个姓孟的人家。孙家奶奶说,这个姓孟的来路不正,是一个什么军阀,那官当得可不小,在一个什么人的手下当旅长,是个广西人,到过广州、南京,还在北京呆了一阵子。后来,不知怎么的好端端的旅长不干了,跑到这么一个小地方来。孙家奶奶还说,这个姓孟的八成是得了一笔不小的意外之财,搬进来的时候,是在夜里面,单大红木箱就抬了六个。奇怪的是,那个姓孟的搬进来后一猫在院子里,孙家奶奶只见过他一回。有一天,孙家奶奶到泰山庙进香还愿,因为下雨,又很大,孙家奶奶又没有带雨伞,就等雨停了再走,可雨停了,这天也就黑了,回到镇里的时候已经是晚饭过后了,孙家奶奶走到院门口的时候,看到从对面院门里走出一个人,五大三粗的,看到孙家奶奶后又折回去了,就像做了贼似的。这人就是姓孟的。”

  不到小鬼巷里来,不把刘奶奶接回来,能知道这些事情吗?李文化听得津津有味:“刘奶奶,您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呢。”欧阳平也来了精神:“文化,让刘奶奶接着说。”

  “这些是从孙家奶奶那儿听来的,哦,想起来了,孙家奶奶还说过一件事。”

  欧阳平眼睛里满含敬意,没有想到老人家的记忆力这么好,思路这么清晰。

  “这孟家曾经遭过一次大火,那火烧了两三个时辰。可是没有几个月,他家又竖起了三大间屋子,就是现在这三间大屋子,他家后院原来有楼房,房子有二十几间,房子之间有上下两层回廊。你说这姓孟的能有多少钱?房子都烧塌了,他还有钱。后来,这姓孟的老婆到乡下买了一个丫鬟。说来也巧,那个丫头正是孙家奶奶的远房亲戚,称呼孙家奶奶“姑太”。孙家奶奶叮嘱丫头千万别说出她和孙家的关系,不然,恐怕干不长久。那丫鬟出去买东西,得空就到孙家大院来。”

  “这丫鬟一定知道孟家的一些情况。”李文化迫不及待。

  “你算是说对了,他们住的那个东厢房是不许丫鬟进去的;孟太太有两个首饰盒,整天锁着。有一天夜里,丫鬟起来解手——他们把西厢房隔出一小间给丫鬟住,她刚要开门,听见大厅有动静,丫鬟从门缝里看到一个人影在大厅里转悠,你们猜是谁?是孟太太,她穿着演戏的衣服,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左手和右手最后两个指头上戴着两个黄颜色的东西,头子尖尖的,金光闪闪,和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不一会,那个姓孟的跑出来一边指着丫鬟的房间,一边把他老婆往东厢房拽。这以后,那个孟太太,在屋子里翻箱倒柜,不知道在找什么东西。”

  “哒——哒哒。”前巷口传来打更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关好门窗,防火防盗。”

  欧阳平看了看手表:“文化,我们该回去了,让刘奶奶歇着吧,”

  深夜里的小鬼巷显得寂静而神秘。

 


第八章 乱麻里终有头绪迷雾中会有影踪
  回到177号院的欧阳平,躺在床上,没有一点睡意。他觉得有必要将所有的信息来一次盘点,就像理一团乱麻一样,看看能不能理出一些头绪。既然,177号就是第一现场;既然,凶手或者受害者一定和17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凶手不在房管所提供的二十一户房客资料中的话,那么,凶手还能存在于哪些可能之中呢?当我们不能在常规的思维中找到答案的时候,那就得把思想投放到非常规的方面;十七户房客和177号有关系,那么还有哪些人会和小鬼巷177号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呢?想到这里,欧阳平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打开灯,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笔记本。

  李文化也没有睡着,他从枕头旁边的公文包里翻出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的是十七户房客的资料和一些谈话记录。李文化拿起谈话记录……

  两个人都陷入了沉思,谁都不说话,生怕打乱了对方的思路。

  李文化感到口渴,轻手轻脚地下了床,拿起水瓶,水瓶是空的。糟糕,今天忙得忘记了冲水,今天晚上局食堂吃的是水饺,有点咸,又吃多了。怎么办?到张老师家去要,张老师家黑灯瞎火,早已经睡着了。

  欧阳平也感到口渴了,李文化拿水瓶又放下的动作,他看到了,只见他神经质地掀开被子:“文化,走。”

  “到哪去?”李文化莫名其妙。

  欧阳平已经穿好了衣服,他拎起两个热水瓶:“走,打水去。”

  李文化恍然大悟。看了看手表:十点十分。

  两个人出了院门,来到前巷口,在李家鞋匠店的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窄窄的门面就是马老太的茶水炉,很好,还没有关门。欧阳平有这个印象,镇上的茶水炉有好几家,晚上一般要到十一点钟左右才关门歇业。看茶水炉的是个中年女人,这个茶水炉也有些年头了,平时坐在里面的是一个老奶奶,也就是马老太。

  “今天怎么是你看茶水炉啊,马奶奶呢?”

  那女人回答道:“我婆婆坐了一天了,回去歇着了。”

  李文化知道欧阳平来不只是为了冲开水:“大姐,我们想……”

  欧阳平打断了李文化的话:“文化。走。谢谢你啊,大嫂。”

  茶水炉对面的花圈店的张大头将头伸出门外,同时伸手收起了“正在营业”的牌子,这个花圈店和茶水炉一样挨在赵家裁缝店的旁边,如果不是走进小鬼巷,还真不太在意,在这个东门镇,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了,尤其是这个左所大街,它会在你不经意间,把一个门面变成两个门面。

  “欧科,你为什么不让我问?”

  “文化,以后你还是叫我欧阳,叫欧阳顺口,更顺耳。这位大嫂是临时帮她公婆看茶水炉的,明天我们再问马老太。”

  “我们回去再看看还有哪些没有想到的地方。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

  “说说看。”

  “十七户房客在他们居住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家外出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他们一般不会让房子空着,因为他们肯定得考虑安全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请人照应。你看我们要不要在这上面动动脑筋。”

  两个人走进院子,李文化照例将门栓上又撨了起来。

  两个人倒好开水,重新坐到床上。

  “文化,我们想到一起来了,你还记得蔡作林和他老婆吗?”

  李文化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我想起来了,他们回上海呆了一段时间。等一下。”

  李文化从枕头旁边拿过谈话记录,翻阅着:“在这儿,在这儿,蔡作林的老婆是十几天以后回来的。”

  欧阳平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备忘,一月三日上午,造访茶水炉。

  欧阳平造访茶水炉,是要了解蔡家到上海十几天的时间里有没有人为蔡家看房子,如果有,一定会到茶水炉打开水。同时,还要了解在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三年之间,小鬼巷177号有没有陌生的面孔来打开水。

 


第九章 马老太回忆往事活档案再次确认
  也许是出于职业的习惯,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欧阳平和李文化就起床了。洗漱完毕之后,欧阳平提着两个热水瓶,和李文化走出院门,走出小鬼巷前巷口。巷口的路灯还亮着,街道上没有几个人,两个挑担子的菜农步履沉重的走在青石板路上,路灯将他们的身影像变魔术似的,一会儿变得很短,一会儿又拉得很长。大街上回荡着他们咿呀——咿呀、嗨约——嗨约的声音——估计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说唱艺术吧。大部分的店铺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只有几家店铺的门开了,其中一家就是马太太的茶水炉。不远处的烧饼油条店飘来诱人的味道。马太太正端坐在门内,在这个小镇上,在早晨的这个时间,你在大街上看到的人,除了远道而来的菜农,几乎全是这些上了年纪的人。

  “马奶奶,这么早就忙上了。”欧阳平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水瓶放好。

  “不早了,咱们吃的就是这碗饭,端的就是起早贪黑的碗。”

  “老人家,几点钟开的门啊?”

  “五点钟就开炉子了。”

  “晚上要到半夜才关门,早晨又起得这么早。老人家,这么多年,您可真不容易啊。”

  “这都习惯了,你们这两位同志,我咋见你们眼生呢?”

  “是啊,您老人家的眼睛可真紧啊,我们是刚住进小鬼巷的。”

  “老人家,我们是公安局的。”李文化补充道。

  “哦,我晓得了,你们八成是为了那个案子。”

  “马奶奶。您说对了。“

  “那案子怎么样啦?”

  “还没有头绪呢,马奶奶,您看茶水炉,看了几十年,这小鬼巷里的人,您都熟悉吧?”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